府谷镇府州城社区民歌老艺人柴根儿,8岁开始唱民歌,86岁高龄了仍然张口就唱。他会唱的民歌不计其数,被当地人称为“陕北民歌的活化石”。
身着暗红色的唐装,头戴灰色八角帽,初见柴老的印象。他热情地将我们引到他家的炕头上。
“我唱歌快80年了没有中断过,陕晋蒙这一带的民歌、道情、秧歌等曲调曲目我都会唱,有些调调,全中国就我一个人会唱。”说起唱歌的事情,老人满脸自豪。“8岁的时候我看人家唱晋剧,别人在舞台上唱,我就跟着在下面比划,学腔学调,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跑口外赶牲灵,只要看见哪有热闹的场子,肯定会去凑热闹,还总想找个机会露一手。有一次,在包头南海子的一个俱乐部,我趁着高兴劲唱了《珍珠倒卷帘》和《水刮西包头》两首歌,引来了现场围观群众的叫好声,从那次起,我就感觉爱上了唱歌。”
据老人讲,他是新中国最后一代脚夫,年轻的时候赶着牲灵跑遍了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河套地区,艰辛的脚夫生活是他民歌演唱的生活来源。那时候,他做过很多小买卖,经常是边唱边做生意,听他唱歌的人都成了顾客。陕晋蒙这一带好多人都特意来听他唱歌。说起自己唱歌的经历,老人滔滔不绝,“后来社会发展的好了,我们这些赶牲灵的人也没事可做了,1958年延安人要请我给他们当老师教唱歌,我担心自己当不好就没去。”
陕北民歌中有一首《摇三摆》非常有特色,柴根儿正是这首歌的原创者。据他讲述,有一次,他赶着毛驴去内蒙古赶集,看到那儿的姑娘们都很漂亮,尤其是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样子让他很动心,于是触景生情,创作出了《摇三摆》,这首歌后来在陕北及内蒙古河套一带被广泛传唱。此后,柴根儿还陆续创作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对花儿》《偷南瓜》《四大对》等经典曲目。
府谷县文化馆尤侯说,柴老是陕北最早一代的民歌艺人,和张天恩、李有源同属一代。他唱歌一直精力旺盛,见人就拉着给他当听众,有时候对方都听累了,他的歌还没有唱完,这种热情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夏天府谷的广场上,总能见到他在人们的注视下饱含激情的歌唱。
一路走来一路欢歌,柴根儿去过哪些地方表演,获过什么奖励,现在他都还记得清清楚楚。1976年到省上参加文艺汇演是他第一次参加正式演出,连表演服装都是自己做的,那次拿了金奖。他走上中央电视台是2000年的事了,当时唱了《摇三摆》《五哥放羊》《十对花》《二道圪梁》;2004年,在首届“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上他拿了铜奖;2007还到中央音乐学院给学生们唱了《摇三摆》。
“我这辈子唱歌,就是因为爱,唱起来就痛快。”这是老人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为了保留柴根儿的珍贵演唱资料,西安九音唱片公司在2004年至2007年间先后为柴根儿录制了90多首清唱民歌,并和柴根儿正式签约,柴老也成为该公司最为年长的签约艺人。
在他家的院子里,柴老清唱《刮野鬼》。“头一声声高来,二(也那)二一声声低,我给(那)观众亲戚唱上两声刮野鬼……”在歌声中,我们依稀看到了老人如歌的一生,他用民歌感受生活,抒发生活,书写自己永不落幕的艺术人生。
文图/本报记者王婷
——府谷民歌老艺人柴根儿小记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廖翊)“放歌六十年”征文颁奖大会20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袁鹰《天安门见证》、王蒙《歌声涌动60年》、白刃《一个老兵的记录》、柯岩《那会儿,我们正年轻》、李...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