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很早就想见到对收藏已达到痴迷程度的姬乃均先生。
家住米脂的姬乃均今年37岁,年龄不大,文化程度也只是个初中,可他说话办事却格外的“老道”。在我的想像中,姬乃均先生一定是个在地方有工作的人,而且一定是个很有钱的人。可事实却不是这样。姬乃均没有工作,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收入。但是他从小喜爱文学,爱看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多年来,他东拼西凑,将筹措的部分收藏资金,全部用于陕北民俗文物和红色藏品的收藏。十余年来用艰辛的努力,换回了一屋子的“宝贝”。他从民间淘回的宝贝舍不得出卖,但是一家三口人又要吃要喝,生活有时十分拮据,后来因为妻子理解不了他的这种生活,便和他离了婚,他只能和一个十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只能和他心爱的古玩生活在一起。
米脂是陕北文化积淀很深的一个古城,姬乃均说:“我收藏陕北民俗文物和红色藏品是自己对陕北和革命老区太爱的缘故,如果自己用尽毕生的精力,能将它们保存和传承下来,就是吃再大的苦我也愿意,我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之下,在米脂开一个陕北民俗博物馆,为我心爱的故乡做一点贡献。”我听了他的话后,觉得他的想法的确不错,关键的问题是,没有物质上的有力支持,姬乃均的民俗收藏行为也只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但无论如何,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姬乃均热爱收藏,自然在榆林、米脂、绥德、横山一带的民间收藏中成了一位很多人熟悉的人物。他先后被中华收藏家协会、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等收藏机构吸收为会员,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陕北清代私钞“义兴隆”》《旧照忆踪》等论文在《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米脂通讯》上发表。2007年9月12日,姬先生毅然把自己多年珍藏的39件藏品捐献给了西南财经大学博物馆。他还把古版本《绘图增注历史三字经》捐献给了浙江宁波《三字经》古版本征集和修订工程联合办公室,他们给姬乃均颁发了荣誉珍藏证书。
姬乃均先生是个陕北民俗文化收藏的执著追求者,为了使他的展馆的内容更加充实,最近他主要致力于陕北“捣蒜钵”的收藏,这项收藏成本低,但是它是研究陕北民俗文化的活标本,不同时期的“捣蒜钵”子,记录着不同时代陕北人的民俗文化,就像汉代的古陶器一样,照样可以折射出时代和人文灿烂的光芒。
面对姬乃均先生的收藏,我们应该拍手称赞,同时我也渴望,在未来的米脂县城里能够再添一景。那就是“米脂民俗博物馆”,如果姬乃均先生能担此重任,岂不令世人夸赞?这也是收藏界朋友对他的企盼。
新闻推荐
11月29日,一架麦道-82飞机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拆掉机翼和尾翼后,由一辆拖车牵往西安方向……据了解,这是西安航空旅游学院从南方航空公司引进的一架用于教学和实践的大型客机。10月29日,这架客机从三...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