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九曲黄河和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五千年华夏文明在这里流淌,三千年边塞文化在这里滋长。榆林的悠久历史是我在文献中读到的。
悠扬的信天游,奔放的大秧歌,榆林的灿烂文化是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
壮观的煤海,无垠的气田,浩瀚的岩盐,榆林的能源富集是我在采访工作中逐渐了解到的。
榆林,我为你自豪!
我不能跨越年轮的旋转踏回到久远的从前,但我的耳朵听老人们说过,眼睛从书籍上看过,心灵跟随着60年的沧桑巨变感动过。
在寒风萧萧、滴水成冰的季节,奶奶拉着驴车背着年幼的大姑带着干粮,夜半从米脂的家中出发到龙镇去买取暖的煤炭。她们发抖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中幻化的画面里,画面是模糊的黑白的,那时是60年前。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是那个时代榆林乃至陕北的代言词。在奶奶的讲述中,煤炭的紧俏让我们这些站在资源堆上的后辈觉得匪夷所思。
40年前从西安开往榆林的汽车上,有个扛着两个面口袋的年轻人,一路上他像护着宝贝一样保护着他的面口袋,袋子里装的是——白面馒头。那个年轻人是我的父亲,他扛的可是大家庭里十几号人的“糕点”。贫瘠,依然是榆林头上扣的一顶大大的帽子。人们的生活摆脱了饥寒交迫,但“穿得新,跑得快,肚子里装的是烂酸菜”是用来形容榆林人的。这幅画面虽然清晰依然是黑白的。
黑色的呢子袄,一对大辫子,灿烂的笑容,漂亮的嫂子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么美好,那是她20多年前的形象。后来嫂子告诉我,她结婚时想要那样一件婚服都未能如愿,结婚后才攒钱买的,而且一穿就是六七年。但嫂子还是很得意的告诉我,那个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她当时都拥有了。漂亮的嫂子骑着自行车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这幅画面虽然不是很鲜亮,但颜色温润。
黑白的记忆伴着岁月的流逝被翻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榆林的变化越来越令人振奋,天然气、石油、煤炭、铁路、高速公路、退耕还林等等一切都是那样新奇和美好。上大学时,每个假期回家的路上我都觉得心情爽朗,家乡的面目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路两旁盛开的五彩缤纷的鲜花似乎在含笑迎接我。故土让人越来越留恋,心中越来越自豪,行走在榆林的大路上犹如飞翔。
毕业时乘坐飞机飞翔在榆林上空,我觉得自己像乘着五彩祥云凯旋归来的英雄。彩云下边的高速公路、葱葱绿树、稻田、工厂、城市……呈现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全都真切地镶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
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是黄土地馈赠给榆林的厚礼,走上工作岗位,我逐渐知道,榆林的大地上每平方米下面有煤6吨、盐138吨、石油14公斤和天然气115立方米储量。原来我们每个人脚下都踩着一座“金矿”,行走在榆林的道路上,那份喜悦和自豪让人想要跳跃。而榆林人没有躺在“金矿”上等待“坐吃山空”,奋进中的榆林人在挖掘这份礼物的附加值,提升这份礼物的经济分量,大力发展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下游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榆林。
钱袋子鼓起来了,城市的面貌也在与时俱进,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条条宽敞的马路犹如美丽的丝带缠绕在城市间。踏在步行街的石板路上,平整的路面宽阔通畅,便于人们悠闲徜徉。老店新厦、鳞次栉比,深巷老屋,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流光溢彩中聆听着古城这首乐曲的每一个音符。美,在脚下延伸……
人们还有着天蓝、地绿、水清、城净的更高追求,一场叫“双创”的城市革命让榆林变成更加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繁花似锦、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宜居城市。这座古老的城市里,整洁宽敞的街道笔直地伸向远方,鳞次栉比的建筑整齐明净,道路两旁散发着花草的芳香,清澈的河流环绕城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清晨,人们在舒适地晨练;傍晚,万家灯火美不胜收,一派祥和安宁。城市交通越来越便捷,城市景观越来越漂亮,榆林,塞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如今的榆林,成了经济繁荣的标志,成了财富者的家园,成为更多的创业人士的舞台,成为更多的劳动者向往的地方。提起这个我生活的地方,我依恋,我骄傲,我自豪,我有十足的尊严。我想再一次大声说:榆林,我为你自豪!
新闻推荐
榆林新驼城旧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榆林,汽车从南郊进来,在南门口的那尊骆驼雕塑下拐了一个弯,车速减慢,司机告诉人们,就要到站了,这就是榆林城了。那时从南六县和西三县来的车,还有从西安及外...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