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无定河畔诗芬芳

来源:榆林日报 2009-12-09 13:37   https://www.yybnet.net/

——读《榆林诗刊》杂志随感

毛锜

前不久从友人处得到榆林创办了一份高品位诗词刊物的信息,于是找到了几册《榆林诗刊》。一搭眼,我就被它那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的外观吸引住了。“大气,不俗!”四个字脱口而出。一个地方刊物能编辑得如此严肃认真,装帧得如此美观悦目,栏目设计得如此绚烂多姿,恕我孤陋寡闻,似乎在时下五光十色的刊物中尚不多见。再打开仔细浏览,更让人不忍释手。这中间既刊有大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曲,又采撷了许多新体诗的诗作。而且每期还附有精美书画作品的插页,诗、墨、画五彩纷呈,词、曲、赋兼收并蓄。显然是为了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审美趣味和爱好需求,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思虑周密。怎么说呢,整个一册杂志就恍然是眼前一件现成的艺术品,欣赏它就是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神享受。我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能涌现出这么雅俗共赏的诗词刊物,不仅喜出望外,且额手称庆了。

阅读《榆林诗刊》杂志,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热闹的诗人沙龙,暂不说天南海北有那么多文朋诗友都不吝拿出自己的力作为刊物增色添彩,单看榆林本地诗人老将新兵,号令齐整,阵容十分可观,队伍相当气派,端的是“山川毓秀人文启,济济多士同一堂”啊!对榆林也似乎用得上古典中那句“勿谓秦无人”的话。我从前从事新闻工作,心里最景仰一位前辈,就是榆林近代乡贤、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对于右任“榆林张季子,五十更风流……新声翻法曲,大笔卫神州”的赞诗,耳熟能详。所谓薪火相传,文脉赓续,信矣!由此还使我联想到创刊号上李涛在榆林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称榆林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那句,确实是名至实归,决非一般惯用的客套饰辞。远的不说,仅就我近日偶遇的两件事也提供了最现实的佐证。一件事是报载西安南郊近期发现了一座清代武将墓地,墓主张姓,榆林人氏,从顺治朝到道光朝,张家七世十三人,除一人为进士外,均为镇守一方的显赫总兵。其中尤以任台湾总兵的第二代张玉骐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学养文采亦属上乘。另外一件事是前不久和老朋友张光、刘力贞小聚,席间,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送我一份9月15日的陕西日报,展开一看,《发现刘志丹中学时期的三篇散文》的大标题赫然在目。先烈文笔朴实可钦,中学就是榆林中学。我惊喜地长叹一声:“榆林这个风水宝地可真是文武兼备、英杰辈出啊。”至于今日英姿勃发、开拓进取建设榆林的新一代,那就更是群星灿烂、人才荟萃啊。那些尚在岗位上激流勇进的开拓者不消说了,就是一批退居林下的老同志吧,也都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且看这本《榆林诗刊》的作者队伍吧,既有腹笥深厚、学有根底的老一代,也有视野开阔、勇于探索的诗坛新锐。如果说写新诗是年轻人的优长,那么写旧体诗词便多半是中老年人的雅兴了。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就以发大愿创刊这本刊物的几位来说吧,如李涛、李能俍、王亦群等,据朋友告诉我说,也都虽退居林下仍不废吟咏。诚然,如人们常说的:写诗是年轻人的事情,但也不能绝对。波斯诗人安瓦里不是另有高见吗,他说:“诗人如不到五十便不应该作诗”。有趣!无独有偶,恰好中国唐代“五十后始作诗”的高适,也算给这一家之言投了个赞成票。其实,从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生命感悟等角度考虑,安瓦里的话也并非不无道理。这从刊物中不少老同志字斟句酌、日锻月炼,写出来的诗佳作妙句,足以为证。至于新诗方阵栏里那些年轻人朝气扑面、浮想联翩的新诗,更是珠玑时见。他们火热的激情、触角的敏锐、想象的超前,也都是值得老同志借鉴的。不论新体旧体,只要有深意(哲思),有创新,有韵味,或有讽喻、谐趣的都是好诗,应一视同仁,不必厚此薄彼。窃以为办刊物,就应像蔡元培当年办北大那样,必具有兼收并容、海纳百川的胸襟才成。看来,创办《榆林诗刊》杂志的诸君,宝刀不老,雄心犹壮。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委实可喜可贺。

曾记得有人说:如果一个诗人的思绪老是平淡枯寂,感情之湖亦总是水波不兴,缪斯之神也久久不来叩问,那他就无妨到海边去观沧溟吧。那极目万里的碧波帆影,势如滚雪般壮阔波澜,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迷离景色,乃至那阵阵海风送来湿漉漉的水气,都保准顿时会使那久违的灵感飘然而至,从而使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豪情满怀,诗兴大发。还说曹孟德不就“东临碣石有遗篇”吗!说得好,那么今日硬实力与软实力均令人刮目相看的榆林,不正是一片以“四大海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著称的彩色斑斓的大海吗!诗歌界的朋友们,让我们到这个热气腾腾的海边去吧。去引吭高歌、仰天长啸吧!瞧——长城已伸开了它的双臂,塞上的红柳也频频招手;蓝天展开了大幅的白云诗笺,正待我们谱一曲新的信天游!

新闻推荐

三年巨变 六十年辉煌

老百姓的口碑铸就一院知名品牌1950年,巴蜀之地,稻谷飘香,丹桂吐艳——陕西省第二康复医院,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炮声中,在全国人民轰轰烈烈“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热潮里,沐浴着年轻共和国的阳光雨露,迎着新...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无定河畔诗芬芳)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