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一个生命的温度,浸润古豳之地

来源:咸阳日报 2010-01-12 00:42   https://www.yybnet.net/

2009年12月19日傍晚,旬邑交警大队民警谭文存值勤时,被一名醉酒者驾车撞伤,当场牺牲—

本报记者 刘涛

寒风刺骨,曙光微露。

旬邑县太村镇的王长征急忙起床,开车赶往15公里外的县城,去送别一个一面之交的交警。

2009年12月24日。旬邑县交警大队民警谭文存出殡。

仔细擦洗好自己的面包车,在车头端端正正地别好白花,赶到设在翠屏山下迎宾大道旁的谭文存灵堂时,王长征才发现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气氛凝重。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联,扑眼而来。

9时,谭文存的灵车缓缓启动,沿南大街、中山路,开往两里外的公墓。

灵车前的遗像上,谭文存面带微笑,深蓝色的警服平平整整。灵车后面,县级领导、亲密战友、各界代表,认识的,不认识的,胸佩小白花,步履沉重;灵车经过处,街道两旁,挤满送别的人,不时发出一片抽泣声。

“我确实被震撼了。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葬礼!”王长征说。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12月24日这天,有一万多人参加了谭文存的葬礼。先后有两万多人前往谭文存灵前吊唁。

旬邑县城的常住人口不过4万。

头发里满是煤末

谭文存,男,37岁,一级警司,1991年12月入伍,2004年10月,转业到旬邑县交警大队,至2009年12月身故,警龄5年零2个月。

“身为一名交通警察,谭文存始终牵挂着境内600多公里山路的交通安全,牵挂着过往司机和群众的安危。”旬邑交警大队纪检组长、事故科长韩民顺深情回忆。他与谭文存朝夕相处,和谐共事。

2009年元月,在211国道湫坡头镇门家村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接到报案后,文存带领两名民警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查后发现三轮车超速行驶,撞在公路边的沙堆上。

“按说,我们这时候就可以离开现场,而文存急火火地向周围的农户借来架子车、镢头、铁锨等工具,准备清理引发肇事沙子堆。”一块出现场的曹江龙回忆。

隆冬的大清早,沙子冻成硬块。

谭文存和同事没有迟疑,抡起镢头,挥起铁锨,硬是一镢头一镢头,一铁锨一铁锨,“叮叮当当”地把沙子铲上架子车,推到公路以外的空地上,消除事故隐患。

“咱们一个小小的顺手事,或许就可以避免一起交通事故。”谭文存说。

旬邑县的公路坡陡弯急,经常有车抛锚半坡,就用大石头垫车轮。车走了,石头便留在路面。文存只要路过看见,就会马上下车,把石头挪到路边。“在路上,凡是看见任何障碍,他都会及时下车。哪怕是一堆秸秆,几根干树枝,都要挪开。路面上的坑洼,他铲几锨土垫平。这些年里,文存不知消除了多少安全隐患。”韩民顺说。

旬邑的一草一木,记录着谭文存的点点滴滴。2009年8月,一个雨天。

谭文存和韩民顺从马栏山出现场返回途中,走到离县城不远的北门坡弯道。

“把车停一下,好像有车出事了。”文存喊道。摇下车窗,雨“刷”地飘进来。“我下去看看!”话音未落,谭文存拧身冲进雨幕。

两辆反向行驶的小轿车拐弯处迎面相撞,上坡车后轮悬在路畔。两位雨地里的司机束手无策。

见此情景,谭文存拦住路过车辆,借来钢丝绳,好不容易把后轮悬空的车拉上路面。没料想,那辆车的前挂钩开裂,文存又找来铁丝,和司机一起把前挂钩拧牢靠。

看着眼前浑身湿透的几位民警,司机掏出烟,双手递给满身泥水的谭文存。“谢谢,烟我接着。以后千万要注意安全!”

司机眼窝一热。

车毁人伤的危难时刻,谭文存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救援,以一份人民警察沉甸甸的责任,托起生的希望。

“2008年5月,一辆车翻到东风桥下的深河滩,我和文存赶到现场,司机伤情危急。文存揭掉警车的后坐垫,顺着枣刺坡溜到河滩,把重伤的司机放在坐垫上。一手紧紧揪着坐垫,一手抓着坡上的酸枣树,满头大汗地把司机抬上公路时,文存的裤子都被枣刺挂破了。”民警李贵平回忆。

“如果不是你及时赶到,伸手相救,我这条命恐怕就没有了。”出院后,司机李鹏感激地对谭文存说。

旬邑拉煤车多,拉煤车出事,文存扒开煤堆救人,根本顾不上形象,搞得自己灰头灰脸。

“文存每次理发,满头都是灰尘,煤末子。我问他,戴着警帽咋还这么脏,他笑笑,没办法,见到车祸受伤的人,由不了自己,只想着快救人,顾不上戴警帽。”经常为文存理发的师傅告诉记者。

替亲姐夫交赔偿

“谭文存军人出身,不徇私情,一身正气,性情刚直,执法公正。入警的5年里,他处理各类交通事故1200余件,没有一起案件被投诉,纠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上万余件,被处理的机动车驾驶员心服口服。”旬邑交警大队队长张毅评价自己的爱将。

2009年6月,黑沟煤矿路段一辆越野轿车和一辆摩托车相撞,接到报案后,谭文存带领刘波、姚瑜刚两位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后。

谭文存意外地发现,骑摩托车的人是自己姐夫,摩托车损失较大,现代越野车的前保险杠被撞坏。

对现场进行勘查后,把姐夫拉到一边:“姐夫,主要责任在你,你得赔偿对方修理费。”

姐夫一瞪眼睛:“你来处理事故,胳膊肘咋还向外弯,要我给他赔钱?你给他定个全部责任,不就完了。”

“亲戚归亲戚,但处理事故讲求以事实为依据。我如果不照章办事,就不配穿这身警服。”谭文存说,并问对方驾驶员修保险杠需要多少钱,驾驶员说需要2000元,经过协商调解后,驾驶员同意以1500元了结此事。

“姐夫,出1500元修理费。”文存的语气不容商量。

摩托车受损失,还要赔1500元,在煤矿打工的姐夫有些生气:“我身上就只有这么多了,你看咋办?”

文存接过钱,平和地劝慰:“姐夫,我知道你心情不好。钱不够,我给你垫!”说着,从自己兜里掏出800元钱,一同交给司机,并代表姐夫向司机道歉。

过后,同事问:“替姐夫垫的800元,还给你了?”“还啥呢,我姐夫日子紧巴。”

2006年10月,旬邑曾集中查治无证驾驶。谭文存值勤时,一辆很熟悉的车驶来——战友张某的运煤车。没有犹豫,谭文存挥手拦下,说巧就巧,战友雇的司机没有驾照。

得知情况,战友张某马上赶到,向谭文存求情:“念及战友情,高抬贵手,放一马吧。”“作为战友,你要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无证驾驶的后果很严重,我要对你负责,对社会负责。”文存说。

按照程序,那位司机被拘留10天,罚款1000元。

事后,他向战友诚恳解释:“如果你的司机酿成严重交通事故,就不是10天拘留、1000元罚款所能解决。”一番真诚的话语,取得战友深深理解。

夜送醉汉回家

“文存是个热心人,见不得谁遇到困难,见谁遇到困难都想帮一把。”民警姚瑜刚说。姚瑜刚和文存同在事故科。

2008年11月一天深夜,月光如水,寒气逼人。

“我们值勤结束,冻得受不了,准备回家休息。路过县城一家门市部门前时,发现群众围观一个人,那个人躺在地上。文存说停车看看。”姚瑜刚当时心里一边嘀咕着“这不属于交通事故”,一边及时停车。

谭文存下车,闻到一股刺鼻酒气,原来是一醉汉。喝大了,摩托车骑不了,倒在十几米外。谭文存指头凑近醉汉鼻子,发现尚有气息。

冰天夜地里,还不把人冻死?大家将醉汉扶起。醉汉不但不配合,反而对他们说粗话。谭文存没有转身离去,耐心询问醉汉家庭住址。

醉汉多余话不说,只反复说“家就在前边,不要多管”,踉跄而走。

“可能是怕我们追究他酒后骑摩托车的责任,不说实话。这样,我们跟着他,看他能不能回家。他回家,我们再回家。”于是,寒冷的月光下,一个醉汉前面走,三位民警后面悄悄跟随。走着走着,20多分钟后,醉汉竟走向了野地。

见此,谭文存跟上去,耐心地询问他的家庭住址,并再三承诺不进行处罚。酒醉心里明,醉汉说出真话。

把醉汉的摩托车送到安全之处后,谭文存和同事把醉汉送到距县城10公里之外的赤道乡富村。

凌晨时分,谭文存和同事终于裹着寒气回家。

旬邑交警大队教导员曹小民向记者回忆:“见到困难群众、下岗职工、失学儿童……谭文存出手就助、见难就帮。也有人问到他,为啥一副古道侠义心肠?谭文存就一句话:交警也是警察。有句话,有困难、找民警!何况警察碰上人家困难,不迎上去还能躲?”

一张皱巴巴的欠条

熟悉谭文存的人,只知道他爱说爱笑爱唱,冷不丁的“怪话”幽默味十足。但不一定知道,谭文存的眼窝子浅,特别是看到车辆肇事后受害者家属的悲切眼神时,往往暗地里抹眼泪。

10年前,旬邑县发生过一起肇事逃逸案件,肇事司机刘某逍遥无踪。受害者任麦贵为酿成儿子惨祸的司机没有抓获,心中积郁,多次上访。

那天,谭文存接待了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让进办公室,捧上一杯热水。

看着痛失爱子的老人眼神浑浊,听着一句句声泪俱下的诉说,谭文存的眼泪不由地淌下来。

“任叔,您放心,我们哪怕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肇事司机抓回来,给您老一个交代!”为老人买来饭菜,送走背驼发白的任麦贵老人,谭文存开始了线索收集。

随后一段时期内,西安、咸阳、泾阳、三原等地,谭文存和同事们,或是吃着方便面,或是喝着矿泉水,或是守在酷暑的街头,或是蹲在寒冷的路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线索,艰难地寻找肇事司机刘某的蛛丝马迹。

2009年3月,潜逃10年的刘某抓获归案。

得知肇事司机落入法网,任麦贵老人大哭不止。随后,在交警队门口燃放鞭炮,表示心意。

第五明明住在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凑钱买来农用车想改变家境。2006年3月,热心的第五明明捎了两位同样贫寒的乡党去县城。途中发生翻车事故,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谭文存勘查现场,调解处理。让他左右为难的是,捉襟见肘的第五明明,根本无法凑到同样过着紧巴日子的伤者的治疗费用。

春寒料峭的早晨,伤者的母亲踏进谭文存办公室。眼前的老母亲,瘦弱单薄。一双祈求的眼神,触动谭文存心底的温润。

他从身上取出准备给女儿买药的600元钱,递给这位质朴的母亲:“你先救急。”“哪能用你的钱!”伤者的母亲推辞。“不要紧,权当是第五明明借我钱给你,他以后再还。”倔强认真的母亲,留给谭文存一张欠条。

处理事故时,同事提醒文存把那张欠条,从第五明明交给的治疗费用中冲掉。“算了!看着第五明明的日子,我都心酸。”谭文存说。

整理谭文存遗物时,同事从他的抽屉里发现了这张早已皱巴巴的欠条。

5年难陪老人过春节

谭文存的住处和父母的距离步行十分钟路,父母住的地方离单位不足1公里。就是这短短的10多分钟路程,谭文存一忙起来,常常是两三周也走不上一次。就是这短短的一公里,阻隔了他连续5年和父母的团圆。

“文存太忙了。旬邑县城四面环绕三个旱原。从县城到最远的地方出警,105公里。全县近700公里等级公路,三级以下公路占到680多公里,这些公路坡陡弯急,每到雨雪天,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每有事故发生,事故组民警必到现场,常常是这里现场没有勘查结束,那里的报警电话又来。”交警大队队长张毅说。

“文存是事故组内勤,一组组长,兼职司机。任务繁重,他本人兢兢业业,更加繁忙。他是事故组的顶梁柱子。”张毅向记者回忆。

“我家在农村,每到春节值班,文存总是争着值班。让大家回家陪父母。”姚瑜刚流泪回忆。

“过年了,在农村,儿子不回家没有气氛。我家在城里,几步就到家,经常见父母。”每逢春节安排值班,谭文存总是这样动员同事。

万家团圆,爆竹燃起时,谭文存总是守在值班室。

文存突然逝去,年逾花甲的父亲头发白了很多。“儿子参加公安交警工作5年来,没有在家里过一个完整的春节,我理解儿子。”打着吊瓶的父亲回忆。

春节是这样,平时也是这样。“我很少和文存一次能说上十分钟话。他太看重工作。每次回家,文存就举着儿子不放手。儿子有时几天不见文存,我就把他带到街道绿化带的大石头边,文存警车过来时,就从车窗向儿子挥挥手。有时候,我把他带到交警队门口,让文存见见他的儿子。”父亲含泪说。

2007年8月,父亲在县城住院。接连几天,文存忙得没有时间去探望。病友正开玩笑“一个交警么,有多忙!”

说话间,谭文存敲门而入,手里拿着案卷。走到病床前,文存用热水摆好毛巾,轻轻地为父亲擦擦脸。随即,走到同病室的一位女学生面前,做起笔录。

大家这才知道,这位女学生是被摩托车撞伤住院治疗。文存是借着做笔录的机会,看望住院的父亲。

“临出门时,文存又用热毛巾,给我仔细擦擦脸。那个时刻,我闭着眼睛,怕眼泪流出来。”父亲说。

“文存那么忙,但几乎每一天都打电话问候我:‘爸,今天舒服不?\’‘爸,想吃点啥,我让芳芳(文存妻子)给你买\’。”回忆起儿子,父亲泪如雨下。

五月初八,谭文存母亲生日。他叮嘱妻子:“出了个事故,我没有时间给妈买礼物,你替我给妈买双鞋。”九月二十四,父亲生日,头天说好了一起吃顿饭庆贺,照张全家福。谁想到,文存忙到深夜才回家。

“我是咱家老大,明年我一定置办一桌生日宴席。”谭文存给妻子说。“我亏欠老人太多了,以后要好好补上!”

“文存和我们连一张全家福也没有照过,说走就走了,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呀!”老父亲泪如雨飞。

整理遗体时,文存母亲止不住号啕大哭。这位大字不识、感情内敛的农村妇女,抚摸着文存冰凉的脸容,语不成声:“你这个瓜娃吆,咋就走了!文存呀,妈从来都没有说过我爱你。文存,听妈说,我……爱……你!”

一瓶吊针打三次

谭文存的妻子张芳芳,是旬邑县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夫妻两个时常见面的地点,是交通事故现场和急诊室。一个送来急救的人,另一个也是急着救人。

2005年冬季,特别寒冷。晚上按时回家的谭文存发烧。妻子配好药水,给文存扎上吊针。

“仅吊了十分钟,他接到一个电话,说县城附近发生事故,人手拉不开。挂断电话,他就拔掉针头。还好,不到一小时,他就回来了,我继续给他扎上针。这次也就是过了半个小时吧,他又接到电话,又拔掉针头出门了。快半夜了,他终于回来,牙齿直打战。我连忙给他扎上针。天亮时,烧还没有退。临上班,我让他请病假休息一天。”提起谭文存,太多悲伤的张芳芳语调低沉。

当天,大雪纷飞。10点多,郑家地段发生交通事故,农用三轮车倾翻。张芳芳的救护车赶到。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伤者抬上救护车时,救护车司机问张芳芳“那是不是你家文存?”

抬眼望去,大片的雪花,落满警帽,盖住肩章。文存吃力地把一截钢丝绳绑在警车后面的拖钩上,跺跺脚,骑上满是雪水的三轮车座,紧紧地捉住车把,已经发动的警车,缓缓拖动残缺不全的三轮车。

看到这一幕,张芳芳眼眶一酸,擦去泪水。

傍晚回家,妻子一肚子爱怜,忍不住说起气话:“你把我的话当啥了,早上出门时我叮咛你的啥?你不知道你还发着高烧!”

见很少“发火”的妻子说起话,文存轻声解释:“一下雪,事故多,人手拉不开。”

“三轮车翻成那样了,冰天雪地的,你就敢开?”

“我不开谁开?他们比我小,没有经验。我不放心。”

“那我问你,我给你们的橡胶手套呢?为啥我多次要你出现场时,把手套戴上,你咋不听?你不戴,你那几个弟兄也不戴?”

“一到现场,忙着救人,顾不上。”

“顾不上?就不顾你们身体?你们的现场,经常血流遍地,就不怕传染病?”

看看妻子火气消了,文存还问:“那个受伤的三轮车司机伤势怎样?”

“出现场时,文存总是不顾自己,急着抬救伤员,搞得自己警服血渍斑斑,不干不净。有时候,事故中的伤者不幸身亡,文存又带着他的弟兄们把手术台上的死者抬进太平间。有人问我,文存干的事情,哪像交警干的事。我没办法回答,只好说他干的就是交警干的事!”张芳芳对记者说。

在上小学的女儿谭瑞眼里,“妈妈时常加班,爸爸不能回来,常常自己一个人在家,有时一连几天都见不到爸爸的人影。”“我知道爸爸牵挂我,他的警官证里一直夹着我的照片”。

最后一次的电话

谭文存的手机屏保,是儿子的照片。和妻子的最后一次通话,是那天下午6点。“4点多,屋顶的太阳能漏水,我让他回来修,他说忙着。5点多,他打电话说还忙,问太阳能还漏不漏。6点,他打电话说让我和娃到饭店吃饭,不要等他。”

谭文存和女儿的最后一次通话,是那天傍晚6点多。清早7点出门时,他说了一句让全家人开心的话:“晚上咱们到外面吃饭。”值完班,妻子把文存换洗的警服洗干净,没有起火,一直等着谭文存。

女儿给文存打电话:“爸爸,我和妈妈要等到几点?”“瑞瑞,爸爸马上就忙完了,你和妈妈再等一会儿。”看着窗外夜幕垂落,张芳芳的脸色有些沉重。

挂断电话10多分钟,同事的电话打来。文存出事了。张芳芳立刻赶到急诊室,文存却永远不能再和亲人说一句话。

当晚,文存应该6点下班。“再多值勤一时吧,今晚车多。”文存和两位同事商量。

就是这次短暂的加班,却成了永久的告别。文存的同事刘波在事后哽咽地说:“谭组长在事发前还提醒我,现在天已经黑了,视线不好,要特别注意安全。”

谁知道,话刚说完,一辆面包车从文存的身后疾驰而来,重重地把文存撞出十多米远。时间永远将文存的人生定格在了6∶25那一刻。

“我哥平时很节俭,却不忘随时帮助别人。整理他的遗容时,我看见他脚上穿的还是一双丝袜,袜子的后跟和前掌都破了。我这个妹子没有当好,没有想着给我哥买双袜子。”回忆哥哥,妹妹谭文玲泣不成声。

谭文玲买来一双厚厚的袜子,亲手给哥哥穿上。天堂里,哥哥感受妹妹的温暖。

“爸爸,你在哪里?我想你。”爸爸牺牲,上小学的女儿一下子少言寡语。每晚写完作业,女儿总是在小纸条上写下思念父亲的话语。元旦,她给爸爸做了一张新年贺卡,洁白无字,浸满泪渍。

“每次到我这里吃饭,他都是棍棍面炒鸡蛋,醋少一点。真没有想到,那么好的一个人,竟然走了。我们都不舍得。”旬邑县翠屏路“码头老担”老板郑巧丽含泪回忆。她和腿脚不便的丈夫,两次去文存灵堂吊唁,并送去一个特制的大花圈。“我从没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送过花圈,文存是第一个。”

“我不认识文存,但我认识的人都赞成文存。都说文存人好,对事负责。”旬邑汽车运输公司调度室的秦玉明告诉记者。文存出殡那天,秦师傅和10多个司机去送别。

2009年12月24日,谭文存出殡。当日,旬邑县所有的花圈、黑幛基本售罄,送别的队伍蜿蜒两里路。来人中,绝大多数是谭文存素未谋面的群众,还有人骑自行车,或者从十几、几十公里外赶来,送别谭文存。

安葬后的第四天,谭文存被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1月8日,旬邑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谭文存。

谭文存,一个普通生命的温度,正浸润着这方古豳的膏腴之地。(D)⑥

记者手记:

接到旬邑县委宣传部的采访邀请时,我犹豫不决。我曾片面地认为,对逝去的人无论有着怎样的宣传报道,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告慰天堂的灵魂。

随后,传真机喷薄出几页看似简单的谭文存的事迹。一连看了三遍,内心升腾起一股冲动。我急急地又一次来到久违的旬邑。

进入“九天”的旬邑,滴水成冰。几天的采访中,我寻找着谭文存的足迹,认识了众多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却认知他的人,他们几乎都浸淫在怀念谭文存的哭泣声和泪水中。谭文存,温暖着朴实善良的旬邑人,浸润着这方古豳水土。

我,在泪雨飞扬中度过这段难忘的采访时光。合上采访本,谭文存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几乎时刻占据着我的思维,搅扰得我夜不成寐。

一气呵成地编织完这些文字,心头一阵释然。谭文存是怎样的一个人?平凡无奇,平凡得和芸芸众生毫无二致,但他肩头始终扛着一种责任;真实不造作,有古道侠义心肠,有悲天悯人情怀;柔情孝爱,对妻子、对儿女,对父母。

一位同事看过样稿说,“谭文存可亲可敬,是一位难得的素养极高的交警,活着令我敬重,离去令人惋惜。丝丝缕缕的话语间,我被打动了。”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如何,但我确实在用心,用涌动的泪水在写谭文存。

谭文存给我向前的力量,也给我们向前的力量。这位平凡的英雄,这种真实的感动,我们不会忘记。

新闻推荐

西安整治闯红灯翻栏杆等不文明交通行为

西安市日前开始整治闯红灯、翻栏杆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对于不听劝阻、不接受教育处罚的暴力抗法者,将依法予以刑事拘留。近年来,西安市民的文明素质较前些年有了很大提升,但行人闯红灯、翻栏杆、乱穿马...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生命的温度,浸润古豳之地)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