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榆林决定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吹响了“双创”集结号,作出了这座城市发展史上最为广泛的动员,也让这座城市的建设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参与——
推 进
敢教旧貌换新天
——写在榆林市省级卫生城市授牌之际
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决定,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了“双创”动员令。在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后,榆林人以惊人的魄力革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惊人的面貌变化……
热点关注
榆林属于传统城乡结合明显的城市,功能区混杂,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配套功能较差,系统稳定性不强,城市管理不规范,长效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口迅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给环境容量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形象对外是一幅广告,是一张名片,对内是提高人居环境、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保障。二十一世纪城市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秩序和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资本。国内很多城市都树立了环境立市理念,把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作为实现城市竞争的目标。
单是在陕西省,周边城市就已先声夺人:宝鸡、西安已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咸阳、渭南、延安正在创建中,并逐渐形成了向县、乡、村推进的联动局面。榆林可谓是前有标兵遥遥领先,后有追兵步步紧追。
如何塑好形象,打造城市名片,让百姓人居环境与榆林快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相协调,成了榆林人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马媛媛
“十一五”以来,榆林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的GDP跨上千亿元台阶,稳居陕西省第二,增速连续七年保持陕西省第一,成为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榆林不仅在陕北跨越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家能源战略中也有着特殊作用。然而,在阔步向前中,榆林也承受着多年来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及环境恶劣带来的痛楚。
缘 起
打造城市靓丽名片
三年来,榆林城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97亿元,一大批体现城市魅力,推动“双创”工作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们为“双创”带来的建设成就感到骄傲。
2007年初,榆林市组织启动了由36名市级领导、200多名县级领导、4万多名干部和数10万市民参与的四级联动的“双创”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单位包抓街道责任制,把“创卫”工作定位为“一把手”工程,一个目标干到底,一种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从开发区到步行街,从西沙到东山,从学校到工厂,从单位到社区……“创卫”热潮涌动古城。
“创卫”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制度的建立为此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在“创卫”中,榆林创新建管机制,成立了市“创卫”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李金柱、市长胡志强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井剑萍任总指挥,组成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双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把手”责任制、定期督查通报制度、社会监督和媒体曝光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五项制度”,编制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颁布了“十小行业”卫生标准,并通过“一车四线”进行了保障,全力以赴保障“双创”工作顺利开展。
“双创”难点多,最难的是人们意识的转变。要革除人们不卫生、不文明的陈规陋习,就要首先唱好宣传教育这台戏。在宣传教育中,榆林着重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激发参与“双创”的热情。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日益增强,讲卫生、讲文明的新风在榆林蔚然形成。
榆林从解决市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焦点问题入手,相继开展了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六小”行业、病媒生物、饮用水卫生、牌匾广告、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2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
三年来,榆林城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97亿元,一大批体现城市魅力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们为“双创”带来的建设成就感到骄傲。通过“双创”,城市道路更趋完善,绿化亮化工程缤纷夺目,市场升级改造取得突破,城市供热、供气、供水面积大幅提升,榆溪河综合整治按期完成,广场建设提升品位,榆林老街绽放异彩,“蓝天工程”实现历史性跨越,2009年好于二级以上空气质量的天数达到336天……
成 果
守得云开见月明
未 来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如今的榆林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蓝天工程”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天空呈现出江南般的靓丽明净。不论是市容市貌、饮食卫生,还是环境保护、健康教育,榆林以往“农村包围中的城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逐步变成了一个令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侧目的美丽城市。
在优美的环境中,市民的文明素养也“水涨船高”,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爱护环境卫生的人多了;事不关己的思想少了,助人为乐的善举多了。人们惊喜地看到,榆林正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城市灵魂。榆林美的张力源自每个市民内心,而它的成因就是市委、市政府在“双创”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为群众解忧、让百姓舒心上。如今榆林人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那种归属感、荣誉感激发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拥护,可以说,通过“双创”,榆林人凝聚力、向心力空前提高。
2009年9月24日,榆林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终过大考,顺利通过考核验收。考核组领导和专家对于榆林市呈交的“创卫答卷”频频点头,他们认为,“创卫”让榆林旧貌换新颜,一个天蓝、水清、和谐的能源新都已初具规模,“创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彰显,对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实现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卫”,整治的是环境,改善的是形象,锻炼的是队伍,凝聚的是人心,收获的是文明。 “双创”三年,公道自在人心。2008年度榆林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结果显示:榆林的名次排列由2006年全省10市倒数第一,上升到2008年的第4名,满意率达77.7%。数字更能说明一切。
三年多的“双创”洗礼,提升城市品位,重塑城市灵魂,彰显城市魅力,使榆林实现了华丽转身,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体验到天更蓝、水更绿、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美妙感受。
榆林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创卫”成果,他们认识到,只有积极推动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成为推动榆林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榆林城区的一处“双创”宣传画。
榆林被正式评为省级卫生城市,标志着榆林城市面貌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它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创卫\’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它是一种载体、一个平台,要通过‘创卫\’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广大群众生活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中。”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道出了开展“创卫”工作的初衷。市长胡志强在“创卫”通过考核验收时说,榆林会坚持不懈搞“创卫”,做到“创卫”热度不降、力度不减、组织不变、队伍不散、经费不少,还将实现城乡联动,上下配合,使“创卫”年年有目标,年年上台阶。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创卫”工作持久、深入、高效地开展,榆林这颗塞上明珠将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C②
新闻推荐
经广铁电话订票系统确定,21日7时03分17秒,中国订出首张实名制火车票。呼唤多年的实名制火车票终于成为现实。记者21日在铁路订票系统看到,首张被预订的实名制火车票订单号为505560505,车次K446,乘车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