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苗 实习生郝丽娜报道 临近春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结婚高峰期。受邀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少不了随“份子钱”,就是我们方言里常说的“上礼”“记礼”。随“份子”是对新人的一份心意,是我们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方式,然而这也让一部分年轻的上班族常常入不敷出。
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扎堆结婚。有时候,一个月就得参加几次婚礼,加之年轻人收入相对低,入不敷出也就不足为奇。记者采访了20名参加工作两年内的上班族,其中55%的人表示目前“份子钱”已经成为自己很大的一笔开支,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15%的人认为随“份子”不会对自己造成经济压力;30%的人表示无所谓,随“份子”不过是“零存整取”,自己将来结婚时也会收回来。
25岁的小吕算了一笔账:“上个月我一共挣了2300元,可是光‘上礼\’就花了2600元。挣的钱还不够‘上礼\’呢!”现在一看到红色的喜帖,小吕就笑称:“罚款单又来了。”
在银行工作的卜小伟说:“现在榆林礼钱都太重了。同学间一般都是‘随大流\’,别人上多少礼,自己就跟着。”
记者又采访了几位在西安工作的年轻人。对比发现,同样24至30岁的年轻上班族,西安的“份子钱”要比榆林的低。29岁的福曼在西安一家装饰公司上班:“我们一般随礼也就是100元,关系好的随200至500元。”
51岁的郝先生说:“榆林‘上礼\’确实比较重,其实年轻人之间上礼不必跟风、争面子,要量力而行,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就好,礼轻情意重嘛。” B②
新闻推荐
“文革”前,榆林城南榆阳桥上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个字。据明万历35年(1607年)郑汝璧等人刊印的《延绥镇志》、民国34年(1945年)曹颖僧编...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