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0年3月22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来到乾县考察。我当时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县委领导安排我和几位同志搞接待工作。
是日,阳光灿烂,初春的柳梢泛出淡淡的绿意,刚刚绽开的桃花,为裸露的高原增添了几丝春意。郭老一行首先去了永泰公主墓,墓道两边陈设的人物彩塑,仪态万方、精美绝伦。在一幅仕女图前,郭老凝视良久后啧啧赞叹:“此乃神笔也!”他指着一个仕女说:“这个造型最美!”
郭老以后在游晋祠时,面对仕女塑像,曾写下“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吟吟立满堂”的诗句,大概也隐含有这次对乾陵壁画的几份感触。
郭沫若一行考察乾陵后回到县委。县委领导知道郭老是享誉中外的诗人和书法家,视察乾陵后,定会诗兴大发。便准备了笔墨,想请郭老留下墨宝。遗憾的是经济困难时期,什么都短缺。跑遍了整个县城,竟找不到一张宣纸和一支像样的毛笔。常委会议桌上,只好摆放了一沓有光纸和几支普通的毛笔。
郭老摸摸这支毛笔,捏捏那支毛笔,似有些不满意。在场的人都显得十分尴尬。
郭老勉强执笔,写起来似乎不顺手,仅为县委机关和乾县日报题了字。郭老是在会议室的大办公桌上题字的,我就在旁边,陕西日报记者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虽说当时条件简陋,但郭老的题字笔迹遒劲,大家不禁啧啧称奇。郭老却觉得不太满意,写了几张后,微微摇了摇头,带着几分征询的口吻说:“还是回西安再写吧!”县委王书记和大家一起鼓掌表示感谢。
不几日,郭沫若的三首《咏乾陵》和一首《吊章怀太子墓》就发表在陕西日报上。那是郭老回西安后,在人民大厦写的。
招待郭老的午餐是在县委食堂进行的。那时,县上没有招待所和宾馆,也没有专职招待员。此前董必武、谢觉哉、陈毅、王炳南等中央领导来乾县考察,都在机关食堂就餐,郭沫若也不例外。招待郭老的饭菜是经过有关方面审定的“乾县三大宝”:挂面、锅盔、豆腐脑,还有牛、羊肉泡馍。这在当时就算是很“丰盛”的饭菜。然而郭老并没有吃多少,他最喜欢吃的却是菜单之外的一碟苜蓿菜麦饭。吃完后他指着碟子说:“这个好吃,再来一点。”我一听,便一路小跑,跑进灶房,问炊事员老郑:“还有没有苜蓿菜?”老郑一惊:“咋咧?”我说:“郭老还想吃。”老郑说:“多亏我还留了点。”便急忙从案上端出半碗麦饭递给我。可郭老刚吃一口,保健医生就劝郭老不要再吃,说那东西不好消化。郭老笑了笑说:“无妨,山肴野蔌,营养丰富,好消化。”便香甜地吃完了那小半碗苜蓿麦饭。
如今,郭老和当时接待他的不少县委领导同志已经作古,当年正当青春年少的我也两鬓华发。陕西日报记者留下的那张珍贵的照片,我已翻印放大,并输入电脑,每逢朋友来访,我便打开电脑,面对照片,一起回忆当年那段难忘的故事。(C)③
新闻推荐
《我们离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有多远》系列报道之七 矿产资源:量大层厚质优
值班记者赵常丽咸阳市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探明22种,已开发利用10种,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陶土、油页岩及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台坳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是煤炭资源。煤炭在咸阳市北...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