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记者 王高峰
专家表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将是财富大聚集、人气大聚集、产业大聚集、服务业大发展的时代,这对咸阳这个劳务输出大市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多年,咸阳市以体力型的劳务输出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一些劳务工不再是挣下苦钱了,他们基本都以技术见长,并且每年都能带回来很多的劳务资金。在就近就业、吸收和消化当地劳动力的趋势下,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对咸阳本地的技术转化、资金转移,都是一个蕴藏丰富的“人才资源富矿”。随着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人力资源以及高新人才的相互辉映,都为咸阳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如果说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人力资源最大的市场,毫无疑问,咸阳在这个方面已经具备了优势,无论是餐饮服务、电子装配、纺织、旅游等都可以满足自己基本的需求,面对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咸阳也必将成为“珠三角”、“长三角”式的劳务市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500.69万,18岁到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这说明咸阳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以成年型为主,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大,说明咸阳市的人力资源已经步入了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
一位长期从事劳务输出的工作人员说,多年来,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走出黄土地,到南方发达地区打工,全市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将达到100万人次,将赚取近百亿人民币。但是,我们也应该心酸地看到,南方出了10位老板,我们去了上百个打工者,这是我们产业不发达的重要标志。如果将这些劳动力在本地转化或者消化,那么就有可能是百亿元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了,随着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加快,一方面可以吸引外来的人力资源不断向咸阳市流入,他们带来的技术和资金可充实地方储备,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前几年从咸阳“飞出去”的人才吸引回来,他们所带回的技术以及资金,都可以为今后发展提供支持。
转化和消化咸阳自己本有的人力资源,为咸阳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可以肯定,他们将成为大都市建设的“生力军”、“发动机”。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将给这些劳动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咸阳市的经济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D)(4)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永春)一位70岁的老汉被车严重撞伤,送医院救治后司机一度躲逃,在医疗费无保证时,为保命老人只好将右下肢截掉。3月12日上午,长武县读者李银和向本报反映父亲遭遇车祸的事。他说,其父李居海...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