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关注
本报记者张富强报道价值1800元的名茶“黄山毛尖”,300元就能买到?7月5日,榆林市民李先生遇上这样的“好事”忍不住动了心,于是掏出300元买下了6罐茶。没想到,回家打开一看,每罐除了表层有点正货,其余装的全是粗制滥造的垃圾茶。
“宾馆老总”开轿车兜售“黄山毛尖”
7月5日上午,李先生在路过人民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的建设银行门口时,一位30多岁、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叫住了他,问他要不要茶叶,随即递上来一张名片,自称姓许,是黄山某宾馆的总经理,来榆林拜访某领导,带了一些“黄山毛尖”。但因各种原因,礼没送出去。现在自己急着回家,“礼品”带着回去不方便,要便宜处理掉。
“看他西装革履的,也很有派头,一点都不像是个骗子。”李先生对记者说,他当时犹豫了一下,跟着“许总”来到一辆挂有“皖B”牌照的轿车旁。只见“许总”从车上拿出3个印有“黄山茗茶”的包装盒,每盒装有2罐“黄山毛尖”。
“这茶真的假的?”平日里不怎么喝茶的李先生疑惑地问。
“我们就是安徽黄山的,这茶绝对正宗,不信你看,再闻闻!”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许总”专门打开一罐,还给李先生讲了一通鉴别茶叶好坏的方法。这时,从车上下来一名男子,掏出一张购茶发票,“这是买茶时的发票,你看我还能骗你吗?”李先生接过发票一看,确实是购买茶叶的原始发票,上面写着价格1800元。
市民上当 300元钱买来垃圾茶叶
李先生虽不懂茶,但想着即使自己不喝,也可以当做礼品送给亲戚朋友,就问多少钱能卖,“许总”说随便给点“油钱”就行了,权当交个朋友。看着对方也是个实在人,李先生没再多想,就把身上的300块钱全拿出来把3盒“黄山毛尖”买了下来。随后,“许总”和那名男子迅速乘车离开。走时还热情地邀请李先生有机会去安徽黄山玩,“来了我招待你!”
自以为捡了便宜的李先生一路高兴地把茶叶提回了家。但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可能砸自己身上呢?李先生赶紧把一罐茶全部倒出来,发现底层与表层的茶叶根本不一样:表层茶叶墨绿、也很整齐,看似正品,底层的茶叶则是长短不一,且多是碎末,甚至还有一些树叶、草根夹杂其中。而且从包装看,基本属于“三无”产品。只有贴在罐上的“质量检验证”,但上面无茶叶名称,虽印有净含量和生产日期,但无质量等级等。
李先生随后拨通了名片上的手机号码质问,谁知电话那头的男子说他们已经上高速路往回赶了,还声称茶叶没问题,可以放心喝。两个半小时后,李先生再次拨通电话,对方说他们已经在西安了。“咋可能呢,不到3个小时就到西安了?”至此,李先生才明白自己受骗了。
老骗局全国频发火眼金睛防上当
记者按照“许总”留下的“黄山某宾馆电话”拨过去,接电话的人说是芜湖的个人电话,根本不是什么黄山某宾馆。而搜索名片上印有的宾馆网址也不存在。
榆林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科长田晨说,这是一种诈骗行为,算不上经营,目前工商部门还没有接到类似事情的投诉。他提醒市民若遇到此类事情,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而吃大亏,最好及时报警。
记者随后在网上搜索发现,此类骗局几年前就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上当受骗之人也比比皆是。综合总结这些骗子的主要特征是:
地点:高级酒店、高档餐厅、银行门口、繁华路段等。
物品:兜售的多是“黄山毛尖”,通常使用的道具是一个精美的标有“中国名茶”的绿色纸盒,纸盒里装有两筒茶叶,但纸盒和茶叶筒上均未标注厂址、生产日期和防伪条码等。除了兜售茶叶、酒等礼品,有时还会兜售手机和手表。
人物:自称安徽人,身着黑色或深蓝色西装,白色衬衣,扎领带,不管多冷的天气,以上穿着不变。一般是2至3人为一伙,一人冒充“老板”、“经理”,其他人则是“秘书”或“司机”,也有一人独自行骗的。
骗术:理由均是从老家带的礼品茶因为种种原因送不出,自己不想往回带,而且急着赶火车或者飞机,要求便宜卖出,会出具发票,有时一人还在一旁假装打电话,说已经订好了几点的火车或飞机。名片上提供的电话有人接听,告诉你要找的人在北京,即将回来,施以缓兵之计。
李先生高价买到的“黄山毛尖”,只是些垃圾茶。 张富强摄
新闻推荐
父亲当“考官”儿子中“状元” ——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考一起“考务漏洞”引质疑
非常关注在前不久举行的陕西省2010年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一位考生《行政能力测试》成绩名列报考职位的第一名,而其父作为省考试中心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回避,反而担任这次考试试卷保管...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