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榆林办事处了解到,随着榆林市近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度、跨越式的迅猛发展,市民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全市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保费收入达到14.69亿元,比上年增加17.13%,其中财险保费增速达23.8%,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财险保费收入量仅次于西安市,居全省第二名。榆林已成为国内外保险巨头关注的“热土”。截至7月底,进驻榆林市保险公司已有24家,比2005年增加20家,从业人数增加近10倍,达到8377名。日前,又有两家保险公司申请进驻,届时入驻榆林市保险公司数量将与西安市相同。
榆林保险 “众矢之的”
榆林保险行业协会会长刘晓舟介绍说,榆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又成为各大保险集团的“众矢之的”,这主要得益于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结果。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02.31亿元,是2004年的7倍,增速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全市人均GDP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项均居全省第一。这充分显示了榆林市经济发展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能。各家保险公司之所以积极抢滩榆林,就是一致看好榆林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想从快速发展的保险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同时也为榆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为百姓创造富足安宁的生活作保障。
太平人寿榆林分公司经理贺永林对记者说,他们是合资企业,总部设在上海,2008年总部部署开拓陕北保险市场,曾对延安、榆林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百姓保险意识和投资环境及市场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照,最后确定放弃延安,在榆林设立分公司。因为榆林是全省经济的“发动机”,是全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代表,占领了榆林保险市场,将有利于公司业务在整个陕北的拓展。
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榆林办事处秘书长贾茂银说,2007年是榆林保险业发展最快的一年,仅当年入驻的保险企业就多达5家,但保险普及程度还很低。在保险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当地年GDP的比例)达到了5%或者更多,而2007年榆林市这一比例才1.4%,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267多元。就是到了现在,全市保险机构多达24家,但保险市场仍然非常巨大。去年全省平均保险深度为3.17%,保险密度为688.6元,而榆林市这两项指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1.13%和413.86元。通过横向对比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榆林市保险业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保险公司众多 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与深入推进,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保险市场也成为各家保险公司“跑马圈地”的战略要地。1996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由国家电力、电子、航天航空、商贸、石油、有色金属、信托投资等国有企业集团为股东成立的永安财险公司,是最早进入陕西省的财险公司。该公司经理屈慧平说,过去几十年里,榆林市只有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两家保险机构,从2002年开始,榆林才有新的保险公司陆续进入,到2006年已发展到16家,现在入驻榆林的保险企业已经达到24家,其中财险15家、寿险9家。从此,原本由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两家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进行重新划分。但他分析指出,现在榆林的保险业正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入驻的保险公司不断增多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有了竞争,也就有了更好的服务。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讲,在2006年至2008年,入驻榆林的各家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占有保险客户市场资源,实施了圈地行动,在办理保险业务中对客户或对保险代理人通过直接退保费或者少收保费等形式(俗称佣金或手续费),来吸引客户。最高商业车险的保费返还率达到保费金额的20%至45%。因高额保费返还与保险代理手续费,使得保险公司收入大大缩水,加上车险理赔案件的居高不下,导致各财险公司普遍亏损经营。
刘晓舟说,榆林的保险市场还远远未被开发,企业急功近利,往往只重视开拓经济效益好的保险产品业务,造成保险产品销售不均衡。以财险为例,2009年全市财险保费收入9.15亿元,其中车险费一项就占到91%,其余的财产险、保证险、责任险、短期人身险、健康险等上百种非车险保费收入只占到9%,保险产品销售严重失衡(全国车险费平均占财险费总收入的50%左右)。但现实中的榆林财险市场是车险一枝独秀,是最火的财险产品,也是保费收入最高的。其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较快,运输车辆需求量大增,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家庭轿车消费量更是迅速增长,仅2009年全市新增汽车6万余辆,今年上半年新增车辆已突破4万辆,总量达40万辆,从而推动全市车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为此,榆林车险产品成为各保险公司开拓财险市场的主导产品,因为得车险者得天下,并出现各家财险公司在车险产品上的恶性竞争局面。对此,协会从2008年开始,要求各保险公司机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险法规政策和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实行企业自律及同行相互监督制,实现各公司间合法平等的市场竞争局面,确保全面规范保险市场。
服务社会 百姓受益
榆林市保险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社会功能,成为榆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2009年,全市各家保险公司累计为保户支付保险赔偿金5.5 亿元,从2007年至2009年已累计为保户支付保险赔偿费15.01亿元,较好地维护了保户的利益。
去年,率先在全省第一家为农民开展枣林保险服务的永安财险榆林中心公司经理屈慧平介绍说,保险公司不仅具有识别、衡量和分析风险的专业知识,而且积累了大量风险损失资料,为全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保险公司能够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防灾防损,并通过采取差别费率等措施,鼓励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主动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2009年6月10日,他们公司在清涧县与819户农户签订了1万亩枣林保险合同。被保农户每亩只需出12.6元的保费,其余保费由省、市政府财政负担,每亩的保险金额为700元。从始花期到采摘结束,枣树如遇暴雨、洪水、内涝、暴风、雹灾、连阴雨造成的生长期内所产果品的直接损失,农户都将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结果到秋收,部分保户枣林遭遇连阴雨,红枣发生裂果灾害,枣农及时得到保险公司16万元灾害损失赔偿,保障枣农受灾之年也有稳定收入。
据记者了解,在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保险公司将保险业务由榆林市城区向县区发展,从2007年起逐步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目前各县区发展有县级保险机构127家,乡镇保险机构79个。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保险服务,仅2009年,就已开展17.9头能繁母猪保险、1万亩枣林保险、5986户农村小额贷款担保,担保贷款资金超过数亿元,不仅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农民逐渐认识到农业保险的意义。
贺永林说,公司经过一年多的业务开拓,确定人口因素和经济及金融因素是影响寿险需求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榆林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其分红险、健康险、投资理财险等寿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商业契机。随着今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司的保费收入将会稳步增加,对保户的服务也将更加到位。
□本报记者薛春生
保监会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
中国保监会8月11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拟定并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投资市场、品种和比例等方面,对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进行了系统性调整,体现了积极、稳妥、审慎的监管理念。
一是细化大类资产。通知对投资资产类别进行了科学划分,明确了流动性、固定收益、权益和另类等大类资产,确定了系统性风险控制上限。
二是增加投资工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变化,增加了部分投资品种,调整了可投资债券的信用级别。例如,将可投资有担保债券的品种,调整为有担保的企业债券、有担保的公司债券、有担保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有担保的公开发行的证券公司债券;将投资中国境内发行的无担保企业(公司)类债券的信用等级,调整为具有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AA级或者相当于AA级以上的长期信用级别。
三是整合投资比例。取消了有担保债券总额限制和小类比例;在维持证券投资基金总体比例的基础上,打通了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比例。通知明确,投资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不超过该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5%,且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余额,合计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投资单一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
四是放宽境外投资范围。保险公司投资境外市场的范围,调整为境外资本市场公开发行的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公开发行并上市的股票。保险公司投资香港市场,股票品种调整为公开发行并在主板上市的股票,债券品种调整为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在港公开发行的债券。保险公司境外投资的余额,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5%。
与此同时,通知对加强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限定了投资资产集中度、交易对手集中度和关联交易集中度,有利于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
延伸阅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晓丽随着榆绥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和太中银铁路、绥德铁路枢纽站的加快建设,绥德即将形成210、307两条国道,包西、太中银两条铁路,青银、榆绥两条高速公路交汇通过的交通网络。近日,记者就如...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