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蕊
他不是农技师,但他培植的水稻新品种、应用的水稻种植新技术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沿;他不是机械师,但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使用、维修他是行家里手;他不是编织师,但编织出的稻草帘子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他,就是横山县响水镇驮盐沟村种粮大户乔俊宏。
如果能把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水稻种植、加工、销售进行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产业革新,那农民进行水稻生产就会更加轻松,收入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这是乔俊宏多年来的心愿。
2004年,他起早贪黑、挨家挨户与农民促膝交谈,说服300多农户,签订了800多亩荒地的租赁协议,购置拖拉机、插秧机以及各种农机具6台,开始了水稻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使水稻亩产量达到700多斤。2006年,他组织82户农民,在驼燕沟村组建了横山县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0亩,亩产超千斤。有心的农户算了一笔账,参加合作社比原有种植方式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多元,入社成员每年平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同年,他投资289万元注册成立了榆林市宏驼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水稻生产解决加工销售难题。他本人又和邻村商议承包荒地500多亩,继续发展水稻生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累计吸收社员57户,种植水稻2500亩,其中乔俊宏承包的荒地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被陕西省农机局授予全省农机作业大户标兵称号。
在稳定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乔俊宏又筹建了陕北最大的精米加工厂,引进成套加工设备,对所生产的大米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且进行商标注册,把陕北的优质大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单纯的水稻种植推向了产业化,产品远销延安、西安等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0多万元。2009年,他创办的公司被市农业局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这给他发展水稻产业更增添了信心。县总工会也先后授予乔俊宏“劳动模范”、农机系统 “先进个人”、 “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目前,基地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拥有生产机械近30台套、工厂化育秧基地5亩、品种试验基地100亩,办公及厂房建筑面积1100平米,种植基地也发展到了4000多亩。对于未来的发展,乔俊宏信心十足,他不仅计划建成万亩高标准水稻生产基地,壮大以大米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外,还积极寻求农副产品开发,发展养殖业和米糠油开发生产,不断延伸其产业链。
新闻推荐
散文之窗拓毅则莓的学名叫多根葱,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特意打电话告诉我的。为了核实这学名确否,我还专门查找了有关辞书,辞书曰:“多根葱,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株成丛状”“叶基生,半圆柱形,肉质,深绿...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