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士清报道 2002年科技部将佳县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县,把项目扶贫、资金扶贫、信息扶贫和扶入、扶智、扶志相结合,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几年来,在科技部和市、县科技部门的共同实施下,该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主导产业开发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科技宣传、下乡培训、示范推广等一系列科技扶贫活动。先后实施科技扶贫项目24个,投入科技扶贫资金960万元,推动了佳县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
红枣规模逐渐扩大。几年来科技部在佳县立项实施了“佳县1万亩生态枣园示范推广”、“5万亩有机红枣示范园建设”和“佳县红枣产业化开发技术培训及示范基地建设”等项
目。在实施项目中,创办了店镇刘买元矮化密植科技示范枣园,引进了赞皇、俊枣、金昌、梨枣等10多个红枣品种,推行了山地节水微灌技术和生草覆盖技术,试验了生态枣园模式,取得了发展红枣产业的诸多经验,示范基地现已成为该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通过项目带动,该县红枣生产效益大幅提高,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35万亩提高到2009年的60万亩,优质枣园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40万亩,其中有机枣林6万亩,红枣平均亩产由原来的87.5公斤增加到267公斤;红枣总产量由2002年的1500万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1.6亿公斤,产值由3000多万元提高到4.2亿元,农民务枣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该县取得中国红枣产品的第一张有机认证和日本
JAS认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佳县“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红枣加工业迅猛发展。2002年之前,佳县红枣加工企业只有8户,且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发展困难。通过科技部立项“陕西省佳县有机红枣加工技术开发”、“佳县2000吨红枣气调保鲜库示范推广”等10个项目的实施,涌现出了一大批红枣加工企业,以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佳县众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红枣规模加工企业发展到7家,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红枣加工逐步向精深方向转型;全县红枣烤炉发展到2000多座,年加工转化能力近0.5亿公斤,新增产值2亿元左右。红枣产品由原来的防霉烂、防裂果向商品化转变,
红枣饮料、红枣酒、高VC枣片、脆枣、蜜枣、空心枣等10多个产品打入了西安、北京和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红枣销售渠道拓宽。通过科技部的牵线和红枣加工企业的自身努力,该县红枣由以往单一的原始散货销售向目前种类众多的多种销售方式转变。销售的不仅是自然干枣、鲜枣,还有精深加工的众多系列产品;销售地域从仅限于周边省份大城市发展到一些省的市、县、镇区域;从单一的干果市场销售向大、中型高档超市、礼品店等多种空间市场销售,同时发展起一家出口型红枣加工企业。2008年,该县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佳县红枣北京推介会”,大大提高了佳县红枣知名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李金柱总结榆林市十年来的发展成绩指出,十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05亿元预计达到2010年的1635亿元,增长14.6倍,增速连续7年全省第一,总量由全省第五跃居第二;财政总收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