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丰富的节目内容、全新的舞台形象打动场下众多观众,更让关注全市文化市场搏击主力军发展壮大的人们深感欣慰。文化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造具有敏锐市场意识、强烈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对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人民剧团、市大众剧团、市豫剧团、咸阳大剧院等4家文艺院团,市上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咸阳市演艺公司。如今这家组建时间不长的企业已根据市场需求新成立秦腔剧团、歌舞剧团两个分团,对外公开招聘团长,对内整合资产人员,深度挖掘咸阳历史人文底蕴排演的五幕剧《秦颂》正加紧进行。市电影公司整体转企改制组建咸阳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后,改变靠租金养人的陈旧观念,既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多种经营,更着眼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最新发展态势,和阎良联系开展4D电影放映业务。特别是依托市电影公司成立的咸阳新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已在全市发展近500人的放映员队伍,建立覆盖全市185个乡镇、3715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网络体系,既让全市400多万农民群众基本实现每村每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也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市上加大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职能相近、性质相似的原市艺术学校、市艺术创作研究室、市人民剧院、《秦都》编辑部、市群众艺术馆等5个单位,整合组建新的“咸阳市群众艺术馆”;将原有咸阳中国画院、咸阳市画院两个单位,整合组建新的“咸阳画院”,使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发展活力。目前,市直宣传文化系统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10个转企改制,组建成立7个文化企业,12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整合组建为7个,市辖13个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同步全面完成。11月30日,继咸阳博物馆等场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后,咸阳图书馆也正式永久性免费对外开放,并成为省图书馆首批加盟馆。在图书馆,读者只需要交纳100元图书押金办理读者证,全面开放的36万册图书任君借阅。市上还整合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成立咸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为全市文化发展环境增添新的力量。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咸阳市借力发展,切实壮大市级媒体实力。对咸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经营性业务从新闻宣传业务中剥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经营性公司。同时还主动与华商传媒、陕西日报社、陕西电视台等省级媒体接洽,大力支持强势媒体集团以委托发行、股份制办报等多种方式参与文体改革。咸阳广播电台与省电视台合作打造面向西安、咸阳乃至西北出租车司机的FM99.9频道,不到一年,节目收听率大幅攀升,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咸阳日报社和陕西日报社联手合作,大胆改革发行体制,在咸阳率先自办发行《陕西日报》,受到省委宣传部充分肯定;与华商传媒集团合作创办晚报风格的《今日咸阳》。
响亮奏响产业集结号令
11月23日,在咸阳市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帝都咸阳》座谈会上,众多秦文化专家学者对这部历经三个多月紧张筹备,各项工作基本就绪的史诗性电视力作予以热切期待。普遍认为,这部片子的拍摄制作必将对弘扬秦文化,提升咸阳影响力,发展壮大咸阳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咸阳能不能发展文化产业,怎样发展文化产业,靠什么发展文化产业,又怎样将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蓬勃活力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在去年市委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门召开的解放思想专题交流会上,市级领导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咸阳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咸阳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努力发展壮大与之匹配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建设文化强市、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市上随后组织咸阳党政代表团、各县区委书记分期分批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曲江、浐灞等地深入学习考察,吸收借鉴先进文化产业发展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还通过召开首届大秦文化论坛等不同层次的研讨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邀请于丹、王立群、王子今、孙皓晖等全国、全省知名专家教授,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省社科院教授张宝通等,就咸阳市城市文化定位、产业发展思路等重大战略问题把脉问诊,初步确定咸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即大力发展以秦为主的文化,着力培育具有咸阳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以秦汉文化为底蕴,新时期创业精神为支撑,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在此基础上,市上结合十二五规划高起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努力争取秦汉文化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列入全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重点项目。同时成立泾渭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多方促进银企联手,积极寻求新区及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之道,为大批项目集结咸阳创造良好环境,也响亮吹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集结号。
一大批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和产业形态加快落地。在泾渭新区,市上以秦咸阳宫遗址为依托,在22平方公里的秦宫遗址保护区内初步划定2至3平方公里区域,申请并建设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全面呈现秦文化鼎盛壮景;在城区,对咸阳湖北侧立面建筑物全面进行秦汉式风格改造,钟楼广场、咸阳楼、统一广场等一批大型人文建筑正越来越实在地融合体现到咸阳城的各个方面,被人们具体感知和触摸。全市文艺创作更是激情迸发,空前活跃。集咸阳历史文化、优势产业、投资环境等内容为一体的文化典藏邮册《中国第一帝都——咸阳》主办发行,“文化国门帝都咸阳”首都机场文化成功展演。越来越多的重大文化产品、特色品牌和独有标志走出咸阳,走向世界。今年截至目前,咸阳市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城市门》、《李广》、《霍去病》、《春意阑珊》、《米脂婆姨》、《巨变》等7部,文艺作品集5部,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200篇(首),其中《城市门》已经改编为电视剧即将搬上银屏,《中国第一帝都养生文化名城—咸阳》获得全省外宣出版物评选一等奖。
在区县,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出来的蓬勃活力正转变为犹如星火燎原的崭新文化形态和业态。礼泉县挖掘农耕文化,依托唐昭陵优势,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让纺车、磨盘、大梁榨油等这些典型的农耕文化元素强烈唤起人们回归自然内心向往,也让这里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热点和亮点。武功县把苏蕙文化和传统手织布有效融合,研发出家居服、衬衫等5个类别70多种新产品,发展织机15000多台,从业人员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乾县挖掘帝陵文化、历史遗存和民俗风情,在乾陵周边规划实施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乾陵大景观区”。还有永寿县依托窑洞打造黄土地风情体验,兴平依托荷花节打造休闲旅游基地,淳化县的人文生态县城建设,彬县彬塔广场、泾阳县建文庙广场、旬邑县剪纸、长武刺绣、三原县打造于右任书法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形态业态,都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A)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波海)12月8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届柳青文学奖在西安隆重举行了颁奖典礼,咸阳市礼泉籍青年作家范超榜上有名。“柳青文学奖”前身为“陕西省文学奖”,是为纪念陕西著名文学家柳青,鼓励优秀小...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