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志诚 呼东荣报道12月5日晚,记者在市政府办公室获悉:由榆林市直接推动研究制定的国家产业标准《兰炭产品技术条件》等3个文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兰炭产业正式取得国家“通行证”。
兰炭产业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最大的煤转化产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榆林市煤炭企业为摆脱煤价低迷、外运困难的局面,神木、府谷等县区率先尝试土法炼焦,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国家环保部门多次提出整改要求。随后,榆林市一方面对土法炼焦企业“关小上大、扶优汰劣”,加紧技术改造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推动研究制定兰炭产业国家标准工作,为兰炭产业求得“通行证”。
2008年12月,经榆林市努力,兰炭产业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国家产业目录;2009年1月,市科技、煤炭等五部门制定《榆林市兰炭产业准入技术条件(暂行)》,并由市党政主要领导、有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和专家组成“攻关小组”,与省技术监督局研究所等合作起草陕西省“兰炭标准”,抢占兰炭行业制高点;同时联合煤炭科学总院、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起草了国家兰炭产业标准草案;2009年9月中旬,市政府、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西安组织召开三项兰炭产业国家标准审查会,一致同意通过审查并正式上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10年9月2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终于联合发布《兰炭产品技术条件》《兰炭用煤技术条件》和《兰炭产品品种及等级划分》3个文件,并决定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榆林市乃至全国兰炭产业发展
奠定了基础。
据市科技局总工冯维林介绍,国家之所以能研究制定并出台这项标准,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分不开。这是由榆林市直接推
动研究制定的第一个国家产业标准,可以说这一标准是“榆林造”。“这标志着榆林市自主创新支撑兰炭产业升级换代,取得全国兰炭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国家标准:国家规定,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对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最高一级的规范性技术文件。国家标准一般由全国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由国家质检总局审批、发布。按照标准的层级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按照标准的对象分,有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兰炭:兰炭是以侏罗纪不粘煤和弱粘煤为原料,采用中低温干馏工
艺生产的一种高固定碳含量的固体物质,因其在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而得名。兰炭及其副产品煤焦油、焦炉煤气,三者都在化工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领域用途广泛。
我国兰炭主要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接壤地带,以榆林市神府一带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最多,其中榆林市兰炭品质最好,产能占到全国每年约4000万吨的一半以上,2010年达3000万吨,有价炉气近200亿立方米,附加相关产业的产值,年实现总产值逾1000亿元。兰炭产业现在是榆林市最大的地方煤炭转化产业,在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郭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走进新区正阳路街道办陈坪村邵来印的家中,各种字体书写的幅幅墨迹映入记者的眼...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