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颖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走进新区正阳路街道办陈坪村邵来印的家中,各种字体书写的幅幅墨迹映入记者的眼帘,让人很难想到这些作品竟出自一位地地道道的樱桃果农之手。
“别看我是个地道的果农,我的字可写得好着哩。娃她妈常说我不务正业,但我偏对这书法情有独钟。”这是邵来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将近50岁的邵来印,是耀州区柳范书画协会的书协理事,多次在各类书法比赛活动中夺得奖项,作品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集邮等活动上展览。
邵来印小时候逢年过节看见村里的老人写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这让他深深着迷,书法梦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悄悄地生根发芽。
邵来印自此开始研习“楷书”,从“颜柳”入学,旁及“欧赵”“魏碑”。农闲时,他就用大把的时间练习书法,即使农忙也要挤出时间多练几个字。
虽经多年练习,但缺少名师指点的他难得精进。直到2009年,在耀州区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时偶遇名家任茂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并多年被评为耀州区老年大学书法班优秀学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很快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每遇村里的红白喜事和节日,乡亲们都拉着他写对联、誊抄礼单,不仅因为他字写得好,更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
如果说研习书法为邵来印积蓄了满腹“浩然之气”,那么樱桃种植的大丰收则很好地论证了他在书法学习上持之以恒的精神。
2001年,借着政府支持与推广的东风,邵来印开始了自己的“樱桃种植”之路,他做事干脆利索、坚韧正直,一如其字。
不懂就问,实在不行查资料,为了摸清樱桃树的生长规律,邵来印四处奔波,宝鸡、杨凌……哪里的樱桃种得好,他就去哪里。这些年,连他也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家苗圃和樱桃园。
很快樱桃种植迎来了大丰收,让邵来印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余起来,2008年家中也盖起了两层楼房。
值得称道的是邵来印在樱桃树的修剪技术上颇有造诣,他不但帮助附近的村民解决樱桃树生长过程中的“疑难杂症”,甚至受人邀请,远赴外地伸出援手。每到春忙时节,他都会来到西安市临潼区代王街道办的岩王村,帮助当地樱桃果农修剪枝条,一忙就是20多天。他不遗余力地传授樱桃种植经验,不仅带动了岩王村村民种植樱桃的热情,也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40年的风风雨雨,邵来印从当初那个热爱书法的懵懂少年成为了知天命的长者,他身上有很多改变,唯独不变的是他对书法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临别时,他告诉记者:“等过两年,我想办个书法班,为那些书法爱好者指导书法,让更多的人通过书法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郑昕绿皮火车在秦巴山区晃悠着前进,需要近7个小时才能从西安到达川、陕交界的铁路小站巴山。在这座每天只有一班客车停靠的站点,与列车经过时拉响的汽笛声一样几十年不变的,是从1981年至今从未...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