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在2010年首次实现盈利
总投资3亿元的三原盛鑫不锈钢有限公司不锈钢生产线,预计年产值突破10亿元。
文/本报记者 王军政 图/本报记者 李军朝 何建虎
2010年,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在向工业化城市迈进的关键之年,全市“三个千亿”奋斗目标之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334.5亿元,同比增长37%,比“十五”平均增速加快17.9个百分点,在10月份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一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速超过GDP增速4.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达到54.1%,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3.8%,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这一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631户,比上年净增89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2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在产业提升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奠定了工业振兴的基础,初步打造出后来居上、跨越发展的平台。
决策篇:发展方向决定发展速度
思想的差异决定发展的差距。在工业经济中,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发展的速度。
2010年,伴随着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市委、市政府立足工业强市战略,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三个千亿”这一宏伟的奋斗目标。
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始终把工业主导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第一方略,落实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此基础上,全市确立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30亿元,增长16%的目标任务,并将工业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增强工业的主导地位,增强发展意识。
明晰的思路,坚定的信念,凝聚着不竭的动力。
去年上半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回升态势明显,指标增速加快,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在此基础上,8月初,咸阳市部署开展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城镇化率、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和提升县域经济总量等为主要内容的“四提升”活动,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四提升”为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同时,在去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工业产值960.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增长38.3%,居全省第四位;实现工业增加值296.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五位,增长22.9%,居全省第六位;呈现出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县域工业飞速发展、支柱产业全线上升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全市在去年四季度提出,要强化工业主导,突出项目支撑,着力提升县域经济总量,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不低于120户,工业经济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以工业为主导,是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市情,总结数十年来发展历程归纳和提炼出来的,是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咸阳市经济发展的主线。
市委、市政府将工业经济放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来发展,是全面把握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科学选择。
2010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紧紧围绕“三个千亿”目标,咸阳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工业主导”战略,以调整结构为关键,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此,业内人士坦言,规模以上工业突破千亿元,意味着咸阳工业发展进入了全省乃至西北工业发展的第一方阵(西安、榆林、咸阳)。
毫无疑问,咸阳工业化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工业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财政增收的第一主力,成为带动县域工业发展,推动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促进“十二五”经济上台阶的强力引擎……
科学的决策,决定了发展的方向。
发展篇:科学运筹捕捉发展之源
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突破千亿元大关,得益于咸阳市在工业发展中的科学运筹,把脉发展趋势。
2010年,咸阳市紧紧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捕捉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积极应对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捕捉咸阳工业发展规律。
根据县域经济的不平衡,由工业系统分门别类进行指导。在兴平市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报告,根据乾县纺织企业现状和需求开展5S管理培训,针对礼泉工业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如何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辅导。针对县区工业总量分类指导,促使工业总量小的县区逐步扩大规模,总量大的县区不断提高运行质量,逐渐变强。
用现代理念管理,用科学数据监测。
在工业经济发展运行监测中,每月咸阳市将工业发展情况在全省十一个地市和西部十二个省市工业发展中比较,明晰目标,追赶差距,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同时,全市加强生产要素的协调工作,协调化解企业用电、用煤和工业品运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洽谈活动,确保银行资金向有订单、有市场的企业倾斜,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矛盾。
基于此,围绕人民币升值对企业产销的影响,咸阳市着眼创汇大户纺织企业,在陕西八方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结摸索出外汇结算的有效办法,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给企业营销的压力。在对全市棉纺企业进口棉配额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企业赴省进京争取棉花配额,缓解棉纺企业原料紧张状况。
在生产运行上,跟踪服务项目建设。先后服务兴平金龙鱼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沣河集中供热用电、蓝星玻璃关闭自备井等问题。其中,就蓝星玻璃等企业生产过程中原料运输困难、自备井关闭问题、供电问题与主管部门和县区进行协调,确保了企业正常生产。
在优化环境上做文章,在创造环境上要效益。
一系列扶持工业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使一些产业特别是纺织行业在连续17年亏损的情况下2010年首次实现盈利,从严冬走入了春天。
科学的运筹把脉,可持续的发展措施,及时的促进服务,使全市国有企业高速增长,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经济主要支撑。去年1-11月份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33.1亿元,同比增长45.3%;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81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2%,同比增长37.0%。
发展靠投入,投入靠项目。
咸阳市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战略,用项目调整结构,用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全力确保兴化技改、青岗坪煤矿等项目建成投产,彩虹玻璃基板二期、海螺水泥等项目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在陕西康佳公司,工业系统着眼项目建设,深入研究新型电视机走向市场下,老式电视机拓展市场途径,使企业探索出“擦边球”战略,打开了农村销售市场。目前,陕康佳电视机销售额已突破101万台。
在此基础上,咸阳市以8000万元作为工业发展资金,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贴息扶持,以此激发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不断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2010年,咸阳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去年12月16日,全市拿出80万元,对于2010年度新认定的这7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同时,全市先后征集市域内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56个。项目贷款总计28.5776亿元。经过专家评审和核查确定了47个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贴息资金2000万元。
在围绕壮大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分层次、分领域培育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和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中,全市先后培育净增规模以上企业89户,提前完成了全年80户的目标任务,使培育规模以上企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此,去年12月,全市拿出445万元,以每净增1户规模以上企业奖励县市区5万元的标准,按照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户,对培育规模以上企业作出贡献的13个县市区进行表彰奖励。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为工业突破奠定了发展之基。
突破篇:园区提升培植发展之基
2010年,能化、装备制造、食品、建材、医药、电子、纺织等七大支柱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54.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4%,同比增长36.3%。
在七大支柱产业中,非公企业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重要支撑点。去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532.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实现工业产值907亿元,同比增长22.8%,38个行业增速保持在平均增速以上。
毫无疑问,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岳生锋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发展,非公经济承担着突破的重担。
发展培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园区是建设的重点。
为此,咸阳市认真研究县域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抓好26个重点园区建设。一方面,在更高层面上对园区的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加以认识,高起点规划,使园区建设彰显品牌效应。同时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全市35个县域工业园区完成园区23条道路和配套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另一方面,集聚产业,围绕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分层次、分领域培育成一批大型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针对园区建设,紧抓项目建设省市支持,永寿、淳化润镇、旬邑太村3个县域工业园区和原点新城家具工业园区已经省上认定,下拨扶持资金440万元。争取50个以上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计划,目前已经国家和省级扶持项目37个,争取扶持资金1530万元。同时,市上扶持中小企业项目56个,下拨扶持资金1000万元;扶持11个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880万元,扶持园区创业基地和标准化厂房建设2个,补助资金120万元。
同时,咸阳市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突破非公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2010年担保企业户数(含个体户)1352户,担保贷款金额9.7亿元。积极协调各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亿元,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以培植工业企业为重点,各项强力举措,使咸阳市重点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到12月底,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65%,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9.7%,实现营业收入79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2%,完成工业总产值81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3%。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成企业运行良好,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和载体。
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非公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7.8%。
在此基础上,全市培育发展规模企业,中小企业数量、质量明显提升,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6亿元,同比增长26%,为全市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在培育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中迅速崛起,进一步提升了工业产业化步伐,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提升篇:转型升级催生发展优势
煤炭、石灰石、果品加工是咸阳工业发展的三大资源。根据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咸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突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市煤炭工业局局长赵更昌表示,煤炭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使资源优势成为产业提升的发展优势。
2010年,围绕原煤产量达到2669万吨,煤炭工业总产值达到95亿元的年度目标,咸阳市加快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
全市新建成彬县蒋家河、淳化县姜家河、旬邑青岗坪煤矿项目3个。国电旬兴煤矿奠基启动。高家堡、杨家坪、胡家河、小庄、孟村、雅店、文家坡井田及亭南煤矿瓦斯抽采利用8个续建煤矿项目前期工作及基础性工程进展顺利。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中,彬县、旬邑、淳化三个瓦斯治理示范县和彬县水帘洞、拜家河、旬邑县中达燕家河、长安煤矿等12处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通过验收。
为了推动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咸阳市按照“30万吨以上煤矿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30万吨以下煤矿达标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要求,推动彬县下沟、火石咀、水帘洞、长武亭南、旬邑中达燕家河、长安、宋家沟、黑沟8个30万吨/年以上煤矿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级质量标准化。彬县虎神沟、拜家河、旬邑县留石村、清塬、席家山等16处30万吨/年以下煤矿质量标准化达标率达到了100%。
煤炭资源开发,技术提升是关键。
去年,咸阳市先后启动了旬邑县七里川煤矿采煤方法改造等11个技改项目。彬县水帘洞煤矿90万吨/年改扩建等7个技改项目竣工。目前,全市机械化矿井煤炭产量占到全市煤炭总产量的85%,30万吨/年以上煤炭产量比重达到92%。
科学管理、科技支撑,不断加快咸阳市煤炭资源产业化发展步伐。
到去年11月底,全市累计生产原煤2962.1万吨,同比增产985.1万吨,同比增长49.75%,煤炭工业实现总产值133.29亿元,同比净增产值54.22亿元,同比增长68.5%。预计全年原煤产量将达到3160万吨,实现产值142.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达到15%。
在资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将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吃干榨尽”,推动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咸阳市从彬县煤矸石发电项目入手,把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作为发展资源型工业经济的重要内容,促进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型工业快速发展。
占地173.58公顷,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将煤——洗煤——发电——电石——化工——建材作为产业集群链条,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减量化,资源化的再利用使园区内年工业产值可以达到8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产业带动、引领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循环工业的发展特色,使那种靠拼资源、恶化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去不返。
走节能环保、低碳循环经济的路子,才能把资源这个蛋糕做大做强。同样,在果汁行业,咸阳市十三个果汁厂全部实行达标排放,节能减排,推动果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产业拉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咸阳市针对长期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不均衡,支柱产业强弱差异明显的发展态势,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做大重点企业,做强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支持电子企业提升竞争力,稳步发展建材产业,推进纺织业向服装业转化升级,支持食品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工业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县域工业。依托多晶硅产品优势,延长产业链,争取大型客机改货机、航空零部件维修基地、支线飞机维修基地等项目落户,着力壮大新能源产业,发展适应低碳经济需要的设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洁净产品,使环保产业增速保持在30%以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价格,延长产品生产力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产业发展转型加速,咸阳市工业经济“两化融合”已开始在转型提升中显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咸阳市在抓好工业经济中坚力量6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内部管理、技术创新、名牌争创的同时,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
在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提升治疗机械自动化,达到了1:5的投入和产出。同样乾县华通机电、兴平金黎明“火炬”废气处理等等,使单个工业终端产品通过信息化提升,充分显现科技的内生效能。
与此同时,数字化生产线在全市与日俱增,兴化集团实现了数字化的生产经营,食品工业数字化监控在红星软香酥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越来越普遍。在陕西康佳公司,引进的ERP生产管理系统从接到订单到生产资料的准备和生产计划的完成,早先至少需要几天的生产筹划,如今半小时不到即可完成。同样,泾阳县金盾纺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每万锭减少工人30名,产出效益凸显。
“两化融合”增强企业内生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转变发展方式,夯实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2010年,全市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加速形成,能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全面增长。彩虹光伏玻璃基板二期建成投产,投资100亿元的电子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出坚实步伐。
把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把科技优势与比较优势相结合,把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投资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从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入手,以产业升级转型为着力点,以调结构为支撑,创新的理念,明晰的思路,奠定了咸阳工业发展的提升之基。
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22.2亿元,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加快7.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19.7%)、全国(15.7%)2.2和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2011年,咸阳市将全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30亿元,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430亿元,同比增长16%的奋斗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突破千亿元大关将是一个划时代的新起点,“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必将实现翻番。(B)⑤
新闻推荐
咸阳市2010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创选评”竞赛活动相对落后单位名单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区(7个)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彬县旬邑县武功县乾县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6个)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淳化县长武县永寿县三、市级文明单位标兵(30个)三原县气象局渭城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