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王艺表演的魔术以神奇、刺激、新颖不时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本报记者 刘永春
一张废旧报纸经他用剪刀剪几下,一会儿变成扑克牌,一会儿变成白纸,一会儿又变成几张百元人民币,观众无不惊讶。5·12汶川地震义演舞台上有他的身影,他曾多次到过部队和敬老院义演,多次作客国内多家电视台接受专访;他孜孜不倦地追求魔术艺术,把欢乐带给观众。有人说他填补了咸阳没有魔术师的空白,这就是魔术师王艺的艺术人生。
初学魔术被认为不务正业
今年46岁的王艺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喜爱并踏上了魔术表演这条路。那时有人在街头表演魔术,王艺看得如痴如醉。看完演出,他连家都没回,直奔书店买来介绍魔术的书籍,如饥似渴地自学起来。此后,他还先后拜了2名魔术师学艺。
起初家人对他学魔术很反对,认为是不务正业,后来当他小有名气时,家人渐渐不再反对。上世纪80年代,王艺一度曾靠演魔术赚钱生活,但那时演艺人员收入微薄,靠耍魔术根本维持不了生活。无奈,后来他又外出打工。那一段时间,即便生活再苦,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魔术艺术的追求。
苦练魔术 抱铁球睡觉
刚学会魔术时,许多人劝他多演几场多赚钱。可他没这样做,而是潜心钻研魔术。他认为,一个好的魔术师不能忽悠观众,必须自己把艺学精,才能把最精彩的魔术奉献给观众。
每个魔术要得到观众认可,需要苦练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出手。为了精益求精,王艺练起魔术废寝忘食。
有一次,为了练好铁球魔术,他除了白天练习外,每晚临睡前还在被窝练。有天晚上,他练铁球时,累得不知不觉抱着铁球睡着了。半夜翻身时,铁球滚到身下,一下把他顶得疼醒了。稍作休整后,他接着又练。
痴迷魔术 对家人心存内疚
这些年,为了追求魔术艺术,他除了忍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外,最叫他内疚的是,作为儿子和父亲,他欠家人的太多,特别是对老人和女儿关心太少。一次,他正在福建东南卫视录制节目时,家人来电话说父亲生命垂危,要他马上回家。但当时他忙得不可开交,没能赶回老人身旁尽孝,好在家人都原谅和理解了他。
王艺常说:“学艺应该先学做人。”他不光有一颗酷爱魔术的事业心,还富有正义感。1996年,他去兰州演出时,在长途车上看到几个男青年用扑克牌押宝魔术骗人。他当场揭穿其骗术,这一举动使乘客免受欺骗,却把“麻烦”留给了自己。下车后,那几个男青年对他拳打脚踢,最后幸亏过路人相助,他才脱身。
超前理念:魔术贵在创新
王艺对魔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魔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魔术师的表演要不断创新。但创新魔术很难,要经过反复构思,才能有新的神奇效果。
这几年他潜心研究创新魔术,不断地给观众以新的魔术视角。但创新魔术的道具最难买到,全靠魔术师自己制作。王艺为做魔术道具熬得视力模糊,医生劝他不要过度劳累,但他仍常常为构思魔术熬到深夜。
为维权状告知名电视台
谈到创新魔术,让他最难忘的是2009年他创作《九球》时所受的“委屈”。
当时,国内一家知名电视台在陕西选拔节目,他表演的魔术《九球》以惊险、刺激,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该电视台当场决定让他参加彩排录制,可是到播放节目时,却把他魔术的高潮部分和观众的热烈掌声删掉了。
一打问,原来是有人质疑他的魔术是抄袭的。对此,他咋都想不通,最后他拿起法律武器,一纸诉状将这家电视台告上法庭,最后对方不得不给他2万元赔偿费。
带给观众欢乐是一生追求
多年来,王艺创作了近景手法魔术和大型舞台魔术20多个。最近,他又成功地创作出“水下逃生”、“火海爆炸”等大型舞台魔术。这些魔术更神秘,更刺激,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先后多次作客《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河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咸阳电视台,接受多家媒体专访。由于他在魔术艺术上的显著成就,中国杂技艺术协会吸收他为会员。
目前,他又新成立了一个专业从事各类文化活动创新策划、制作承办综合性演出的机构——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把自己的魔术艺术推向更高境界。
当记者问王艺搞魔术艺术很苦,为什么还这样痴迷它?他说:“我热爱魔术艺术,不断创新和带给观众快乐是我一生的追求!”(D)(4)
新闻推荐
在世园会省内园展区,咸阳园秦人、秦风、生态咸阳的设计主题,以及别具一格的景点布展,令许多游客情不自禁止步,陶醉在大秦文化的气势恢宏与现代咸阳生态、人文、宜居的美好景象中。特派记者毋佳欣马元...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