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超
每天早晚,一位年过六旬精神矍铄的老者都会来到咸阳湖边,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打起太极拳,动作舒展有力,除了自己打拳,还向一群太极拳爱好者传授技艺,一招一式,一丝不苟,使过往的市民赞不绝口,成为咸阳湖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盛夏三伏还是数九寒天,都风雨无阻。几年来,他免费教会80多人太极拳功夫,他就是陈氏太极拳十三代优秀传承人,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咸阳湖太极拳辅导站站长、总教练、太极名师赵志忠。
“让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6月30日晚7时许,记者来到咸阳湖西侧,见到正在传授太极拳的赵志忠。只见他身着白色的太极服,舞动的太极拳招式沉着、流畅、刚柔相济,一招一式都特别到位,不时停下来给徒弟们指点,纠正动作。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真看不出他已是近六旬的老人了。
赵志忠今年59岁,是铁一局的一名退休职工,一直酷爱武术。他10岁就开始学长拳,28岁开始学太极拳,很多年过去了,他不但掌握了不少太极拳的套路,而且对太极剑也都精通。从2009年起,开始在咸阳湖边义务给市民教授拳艺。两年多来,每天凌晨6点到早晨10点,下午6点到晚上10点,赵志忠坚持在咸阳湖边教拳授艺,从不间断。他拳艺精湛,一招一式自然大方,精准到位,随着慕名而来求学的学员越来越多,在他的带领下,专门成立了咸阳湖太极拳辅导站,义务为市民教授所学拳法。
在短短的两年间,跟随赵志忠学拳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个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在学拳的人中,有普通市民、下岗职工、外来打工者,还有十一二岁的青少年。
赵志忠告诉记者,教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强身健体,修身养心,用一颗淡泊的心面对一切。他要求徒弟们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必须和睦,必须要对老人孝敬,对子女关心。
时时关心徒弟
“赵老师拳打得好,人更好。”在采访中,他的徒弟们都这样说。他为学生徒弟们教授拳法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初学者,都手把手教导,一遍一遍模拟示范,直到学会为止。对于老学员,他细心观察,及时指出失误,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此外,赵老师还处处关心徒弟的日常生活。
太极拳爱好者余师傅告诉记者,赵老师关心徒弟就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自己跟着赵老师学了2年,不但学会了拳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做人。赵老师对待徒弟们都是一视同仁,时常关心徒弟们的生活,就连生病了该吃什么药,赵老师都亲自嘱咐。
传艺不厌其烦
循循善诱
赵老师义务为市民教授所学拳法,并且毫不保留,在教授拳艺时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自费购买了太极拳学习书籍和数码录像机等,并定期将大家召集在自己家里,一遍一遍回放观摩每个人的录像片段,现场讲解,让大家从中寻找差距,不断提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刚刚结束的“2011全国传统武术比赛暨全国农民武术比赛”上,咸阳市共有130余人报名参加了比赛。令人瞩目的是,咸阳湖太极拳辅导站的24名参赛选手共获得32枚奖牌,其中金牌18枚、银牌4枚、铜牌10枚,是咸阳市参赛组织中获得奖牌数量最多、也是获得金牌最多的民间基层武术团体。
据咸阳湖太极拳辅导站学员牛女士介绍,为了打好这次比赛,赵志忠和老伴放弃了平常的休息时间,废寝忘食,精心挑选参赛人员,组建参赛队伍,还自费搭公交车来往于西安和咸阳之间,帮大家填表报名。同时,赵志忠还和队员们商定了集训计划,加大了集训强度。在参赛前的一两个月时间里,赵老师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一遍一遍演示,老伴则拿着录像机现场记录,回到家后,又来不及休息,又一遍一遍观看,查找失误,第二天再集中讲解示范,纠正每名队员在各个环节上的失误。在赵老师悉心指导下,24名参赛人员士气旺盛,一举夺得了32枚奖牌,以优异的成绩展示了基层武术团体的实力和魅力。(D)(4)
人物故事:
赵志忠,男,1952年生,甘肃兰州人。中国太极名师,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优秀传承人。1980年始学太极拳。2005年参加中国陈家沟国际太极拳比赛获金奖。2007年参加陕西省宝鸡市首届太极拳联赛获金牌以及集体比赛金杯。多年来在陕西咸阳、北京、甘肃等地义务授拳,2008年被编入《当代中国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词典》。现任西安翠华武术馆咸阳分馆副秘书长、教练,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辅导员,2010年10月被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授予“太极名师”称号。
30多年来,赵志忠师承多人,对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理解不断加深,他的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中有实,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先后多次在全国太极拳专业比赛中获得大奖。
新闻推荐
斯人虽去 墨韵犹存——怀念“三秦墨梅第一人”张文志先生 樊德言
日前,同一位老乡谈论书画,想到“梅花大王”——著名画家张文志先生逝世竟然一年了。不禁唏嘘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奉调到泾阳县城学校任教,便听到张文志的大名。后来因筹办“庆祝国庆40周年书画展...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