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位于秦岭南麓、丹江之源,富有浓郁的秦风楚韵,长久以来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随着近年商洛中心城市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商洛着力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按照省政府《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商洛市将搬迁18万户72万人。
记者一行来到正在进行移民搬迁安置的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板桥村,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破旧的房屋显露着困窘,也凸显着搬迁的紧迫。而山脚下正在建设中的板桥移民新村,青山绿水间,徽派风格的新居正在等待村民们年底前入住,每户120平方米至310平方米的新房令人啧啧称赞。
而已经建成的商州区杨峪河镇下赵塬移民新村更让人大开眼界,200多栋联排的3层别墅式农家小院颇显气势,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拥有这样的房子,城里人也会羡慕啊!”在与村民的多次交流中,周怀忠深有感触:“移民搬迁,不只是把村民从高寒地区搬迁到新村里,正如一名村支书所说,‘村里盖了新房子、村民住进新房子,不一定就是新农村、新农民\’——我们媒体在宣传、报道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时,不能轻飘飘地浮在表面,报道取得的成绩十分重要,但更要侧重于关心、关注搬迁之后的农民生活、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秦岭最美是商洛\’真名不虚传!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让人耳目一新!”日前,华传媒集团副总裁、华报社社长周怀忠带领报社记者一行深入位于深处的洛,到一新一旧两个村庄当了回临时村民”,体验陕南移民搬迁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变化。
山里人搬进“别墅”
城里人也羡慕得很
亲手拆掉刚盖的房村民们集资搬进新居
杨峪河镇下赵塬村古称湘子殿,传说因韩湘子到此一游而得名,位于商洛市中心南郊5公里处,靠近商洛的南大门,老远就能看到下赵塬移民新村高挑的联排别墅式院落,映衬在青山绿水间。
2008年7月,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志成带领群众组织筹建新农村,被列为商洛市及商州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该村77岁的老支书刘庆顺给记者描述村里当年的情形:“睡觉看星星,喝汤照影影,盖的是疙瘩被,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而村里的房子也是东一家、西一家,破旧不堪,村貌脏乱。全村人“两头不见天,中间一顿饭”在地里刨食吃,还是吃不饱。刘庆顺说,现任支书张志成以前是搞建筑工程的,“要是人家继续干老本行,那是很赚钱的,但他没有光想着自家致富。”
提起动迁的“难畅”(方言,困难),张志成说:“村民们都希望改善生活环境、摆脱贫困,所以积极性很高!”3组村民赵秀英于2002年花了7万元在半山盖起两层小楼,“瓷砖都贴得好好的”。但是要移民搬迁,她第一个带头把刚住了6年的新房拆了——此前经过多次村民大会商议的搬迁“规则”就是拆房、交出老庄基地(交出的土地由村里统一规划当做建设用地或复耕)、集资、建新房。有村民问她,亲手拆掉血汗钱盖起来的新房,哭不哭?赵秀英答,有句老话嘛,朝前看,别朝后看!
该村移民新村建设中,基础设施部分由国家投资了1千多万,新房全部由村民集资,村里统一规划、设计、修建,集资款由村民选出来的代表管理。2010年12月23日,200多户村民高兴地搬进了新居。目前,该村正在推进移民新村建设的第二期。
收入没提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可每家动辄十几万的集资款,对村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不能因此让贫困户又成了欠债户。”记者在住宿的下赵塬村,也发现了个别村民家里,尽管住进新房近一年了,却还是毛坯房的现象。
到了吃饭时间,一起喝着糊汤、吃着锅盔馍、就着酸菜的张志成对记者掏了心窝子:“说实话,钱都投到房子里了,今后生活咋办?吃啥?账咋还?”在2010年年底搬迁庆典上,张志成当着商洛市、商州区一些领导的面发言时直言不讳地说:“今天是高兴的日子,但我看着村民搬进新家的东西破破烂烂,心里很沉重!”庆典一结束,有关领导当即召集会议,研究避免因搬迁致贫的问题。
很快,办法拿出来了:由于距市区只有几公里,村里办起了近10家“农家乐”;空闲房子招租;拆旧房集中在一起的150亩土地搞“土地流转”,租给花木公司做苗圃,村民能收到租金不说,还能在苗圃上班挣工资。
2010年,下赵塬村人均纯收入6058元。张志成告诉记者,到2015年末,这一数字将变成1.21万元以上,下赵塬村将发展成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旅游、农家乐、生态观光、地产、苗木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各方面都将得到全方位提升。
“不是说住进了新农村,就成了新农民。”张志成说:“住了新房、有了别墅,如果农民的文化素质没有提高,收入没有提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村民着急:咋样能赚到更多的钱
板桥镇板桥村在商洛市中心30公里外的崇山峻岭深处,正在修建中的西安至商洛高速公路二线从村旁穿过,350户1341名村民散居在铺河岸边的几座山坡上。
最开心的事要搬到新房子里啦
11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板桥村4组村民郝东霞家里时,她正将一车柴火拉进灶房,1993年建起的这间70平方米的砖瓦房墙皮早被熏得乌黑。“这还不是我家最破旧的房子呢!”说着,郝东霞带着大家爬上山路,来到一处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房前,只见多处残垣断壁,土屋快要倒塌了。
尽管两处老宅都已破败,但郝东霞脸上却看不出多少忧愁。原来,山脚下那排白墙红瓦的徽派民居里,郝家将分得一套120平方米的新居。
2010年,板桥村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将高速公路拆迁工程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和扶贫移民等方面紧密结合,总投资5000万元。今年年底,将有107户461名村民搬进新居,户均面积160平方米,一层的商业用房1万平方米,户外的休闲广场、文体健身设施正在修建,路边也栽上了广玉兰树,“连路灯都是太阳能的”。在大山深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由得欣喜而感慨。
记者走进其中一户3层楼房,310平方米、13个房间。“想不到大山里的农民兄弟也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城里来的人也难掩羡慕之情。
最头疼的事咋能赚到更多的钱
赞叹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家也为郝东霞家一次掏了14万元集资建房有些担心:“听说建房家家户户都有贷款,你家借了六七万元,啥时候能还完呢?”
郝东霞说,“掌柜的”和孩子都在外地打工赚钱,地里的活计都由她来操持,她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在家门口打工,也能照顾到家里。
“过去村里出个‘万元户\’就不得了了,而现在娶个媳妇就要花两三万元。为住新房,我欠了近10万元的债。”7组村民韩喜运盼着快点搬进新居,也希望政府部门多给村民出出主意,“咋样才能多赚钱!”
“国家现在对‘三农\’问题重视,农民的自由度大了!农村的变化有目共睹!”3组村民张继华觉得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投入很大,他和老伴都享受着低保,又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现在又要住新房,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少了,占了国家的便宜”。
72岁的4组村民高明说,近年来,粮食价格不错,但每户的土地都减少了,“平均每人才几分地”,光靠种地只能基本解决温饱,而要打工赚钱买粮食吃,“高粮价”反而成了一定的负担。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孙强采写
新闻推荐
交警专项行动100天西安整治校车违法甘肃校车事故遇难孩子每人将获赔43.6万元
甘肃正宁县官方昨晚通报,16日发生的幼儿园校车事故中,每一名遇难的幼儿赔偿金、优抚救助金为43.6万元。正宁县所属的庆阳市昨日决定,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投入将近7亿元,新建155-200所公办幼儿园,以此...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