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渭河陕西段,就是一个大工地。607亿,这一史上渭河治理最大投资、承载着关中人根治渭河水患的大工程已经起步。
2011年是渭河全线整治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计划,全河加宽堤防144.2公里,滩区清障整理280.43平方公里,堤防淤背10公里,加固续建主槽控导工程8处,修建放淤、蓄滞洪闸2座。“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这并不是一句口号,渭河安澜的梦想到底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宋仲露就像一个现代版的愚公。只不过,愚公移的是山,而他,移的是渭河里的淤泥。
每天,他和5个工友轮番穿上厚厚的皮裤,手持高压水枪,将河道里的淤泥冲起来;然后,用水泵把泥水抽到河堤背水侧,待水沉淀后再送回渭河。这样做,既能降低河床,又能加固河堤。
这项工作仅是此次渭河治理的一小部分。宝鸡峡以下的渭河,如今就是一个大工地。
今年2月17日,总投入607亿元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拉开序幕。
渭河安澜,这是关中人渴盼了半个世纪的梦。而这个梦,已经迈开了实现的步伐。今年9月中下旬,渭南30年一遇洪水的平稳过渡,渭河治理已经初显成效。
“病态”渭河制约关中发展
9月1日中午,华县秦家滩附近的渭河,地面温度33℃。刚刚下工的宋仲露浑身上下只穿了一条裤衩,坐在一个用彩条布搭的三角棚下,尽管如此,他还是热得满头大汗。不远处,工友卢友朝正穿着皮裤用高压水枪冲刷着河道里的淤泥。“冲一方土3块”,对于49岁的宋仲露来说,冒着中暑风险的工作能够解决家里两个大学生的学费问题。他并未意识到,这也是在给渭河“治病”。
渭河“病”了。在这份规划投资607亿的《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陕西方案》)中,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叙述渭河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游水少,中游污染,下游淤积。”这句话成了渭河病症最准确的概括。
泥沙淤积导致河悬在地上,这是渭河主要的病症。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已达到12.75亿立方米,下游河道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潼关入黄口至西安草滩约200公里河道河床抬高了1至5米。
宋仲露冲刷的那段河道,河堤临水侧比背水侧高出4米。渭河等于悬在沿线村庄的头上,真正是面临灭顶之灾。
水患成了制约关中发展最大的因素。“渭南这些年发展为何滞后,主要原因还是洪水,经常发洪水,谁还敢来这儿投资。”省治渭办建管科一名工作人员说。
病态的渭河已经严重制约了关中的发展。“国内很多地方都是以水作为产业支撑,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但渭河,没人敢来投资大的产业。”
而据历史记载,在唐代中期以前,渭河曾是长安城重要的漕运通道,粮食、包括城市里的供水,都是由渭河来提供。但后来,随着长安城的快速发展,诸如白居易《卖炭翁》里描述的“伐薪烧炭南山中”之类的情况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环境治理如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话,也就变成一种灾难了。”上述工作人员说。
渭河的春天来了
其实,渭河治理规划并非今年首次提出。“渭河的春天来了。”面对本报记者,陕西省原省委书记安启元这样形容渭河治理的时机。这位78岁的老人,曾经为渭河治理奔波了16年,至今家里还收藏着从渭河不同河段收集来的5瓶水样。
安启元出生在渭河边上,在他幼时的记忆里,渭河是一条地下河,水很清,很少有水灾,就像诗里面写的那样,“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但这种景象在上世纪60年代起发生改变。自从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渭河由一条冲淤平衡的地下河逐渐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从此,水患不断。
1996年7月,渭河流域再次发大水。那个时候,安启元“感到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就开始关注渭河”。
1998年,安启元卸任省委书记,成为陕西省政协主席。2000年两会期间,他以全国政协常委身份向大会递交“改变三门峡运行方式,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
提案一年后有了初步进展。2001年10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带着国家有关部委和两院院士50余人来到陕西,对渭河流域进行全面考察,并形成调研报告。
随后,温家宝总理批示“渭河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2002年12月,陕西省将一份渭河综合治理规划上报水利部。但谁知,接下来的,却又是一个漫长的协调过程。
这期间,2003年,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席卷华阴和华县,102万亩丰收在望的庄稼绝收,27.5万间房屋垮塌,56.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亿多元。
眼看着,治渭提案没有实质进展,安启元在当年水利部的对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上,直接签下了“不满意”三个字。他说:“要是能早日治理渭河,2003年陕西在那次洪水灾害中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随后,陕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始像接力棒一样不断提交加快治渭的议案提案。仅安启元本人,就连续四次提交相关提案。
终于在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中央规划》)。有人认为,是2003年那场渭南特大洪水灾害,唤起了外界对于渭河问题的关注,才有了治渭破冰的一步。
从《中央规划》到《陕西方案》
安启元介绍,这个《中央规划》,从设计到出台花了四年时间,大的修改就有4次,中央投入也是多次论证,从最早计划的20个亿增加到217亿,最后又确定为229亿,“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然而,这部规划最终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
根据《中央规划》,国家在2010年前,用十年左右时间,安排投资229亿元进行渭河综合治理,其中在陕投资约为160亿元,占总投资的69%,其中涉及水利方面的投资133亿元。“实际上,规划批复后,国家每年只有2亿元左右投资用于渭河治理”,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一位处长说,“水利非常费钱,2亿元投进去几乎看不到效果,以这样的速度实施《中央规划》需要100年”。
已经通过了国家批复,为何又拿不到钱呢?之前,有媒体报道说,主要原因是国家发改委没立项。“不立项,资金就没有计划,国家钱多就多给,钱少就少给。一旦立项,工程施工就要按照程序来做,完工后还要通过验收。”该媒体引用一名参与规划编制的官员的话说。
直到今年全国两会前,一些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来陕调研,发现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中央规划》仍然没有实施,“当时,委员们很意外,决定再提提案,直到有个结果”。
全国两会期间,33位驻陕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国家加快渭河综合治理步伐。“往往提案人越多,受重视程度就越大”,一位提案委员说。
尽管《中央规划》未能真正实施,但一部规划607亿的治渭《陕西方案》已经打造。事实上,有人说,这和“关天经济区”的批复不无关系。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而经济区核心地带便集中在渭河沿线。有人说,既然国家已经提出了关天经济区,陕西就应该考虑怎么办。
2010年12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及实施方案》。同时,渭河全线整治也被纳入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月17日,渭河综合整治正式拉开序幕。
钱从哪儿来?
可事实上,这个607亿的渭河综合整治规划,也从国家拿不到多少钱。
“都听说渭河治理要投入607亿,于是通过各种关系,来要项目”,规划刚开始实施那阵儿,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规划计划处处长聂荣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他坦言,就连他的朋友也来打探,“这么多钱到底咋花?”
“其实大家不知道,现在根本就没有多少钱,少得可怜”,聂荣说。
规划计划处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说,实际上舆论“误读”了这笔渭河治理投资。607亿元,其实只有248亿元是规划整治工程投资,也就是说只有这248亿是用来防洪、治污。其余359亿主要用于河道水平景观、滩区生态公园等经济产业工程。
据了解,包括堤防工程、绿化等公益项目的248亿是资金筹措的重点,“这些都是公益性的,投入不可能有回报的项目,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省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一名负责人此前表示。
他认为,国家和省财政资金只是引导性资金,大部分资金要由各市采取综合筹资的方式去解决。在此方面,2008年10月就已动工的西安城市段,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记者在渭河草滩南岸看到:49米宽的堤顶路双向四车道柏油已经铺就,堤南200米景观绿化已经完工。据渭河西安段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黄国强介绍,渭河西安城市段灞桥以西22.2公里已经完工,总投资14.53亿元,但这其中,中省投资1亿左右,仅占十分之一,大部分资金都是靠市上解决的。
“其实,就是参照的曲江模式”,西安市水务局规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说。
在西安,曲江的发展基本靠自身滚动。随着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等项目的落成,曲江地价逐年攀升。据公开资料,曲江土地2003年还只是30万元到50万元一亩,而到2009年,最低出让价是300万元一亩,最高600万元一亩。6年间,增值了10多倍。
曲江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融资平台,同一些土地储备项目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贷款以及地产商垫资等手段解决先期建设资金问题。
王谷石说,渭河治理融资的方式和“曲江模式”差不多,即政府先出钱把周边的土地包装后,促进土地升值,然后再吸引企业投资。
在渭河西安段南岸堤防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中,一并征用了堤南1000米范围内的土地,其中200米建设绿化林带,而另外800米范围内的土地已经交给西安市土地储备中心,并落实银行贷款22亿元。
“例如,整治前土地1亩2万元,政府先进行环境治理,改造周边环境,环境好了,土地升值到每亩20万,那么,这18万便可以用来还银行贷款。”王谷石说。
“这里的土地我们预计是10多万元每亩,评估是11.2万元每亩,现在价值已经到100万元以上。”西安市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严广运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西安土地供应紧张,西安示范段22.2公里的河堤修好后,好多企业都看到了这里的商机。”
土地是“最要命的瓶颈”
“曲江模式”在渭河西安段整治融资中已获成功,并成为渭河整治融资“西安模式”,被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借鉴。
9月9日,渭河渭南城市段景观规划原则通过专家评审。按照规划,渭南市将跨河发展,将渭河变成一条城中河。“我们将把渭河打造成像西安的曲江、浐灞一样,成为一个吸引投资的亮点。”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说。
但要想实现这个规划,首先还是钱的问题。
渭南市治渭办一名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曲江模式在渭南的借鉴颇感担忧。他认为类似曲江模式,就是先把周边生态景观做好,然后土地增值,再吸引商户投资。但曲江是政府先期投入大量资金,渭南市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财力,这是最大的困难。
石正福说,渭南106公里的渭河治理,规划需资金105.69亿元,其中,中省拨付资金5.22亿,剩下的100.47亿只能自己解决。主要的筹措办法就是对河岸的土地进行包装来招商引资。
按照渭南市的规划,需要调整出2万亩土地,其中1万亩打造景观绿化、建城市休闲场所等,另外1万亩建设用地打算用来抵押申请贷款。“按照1亩地赚100万计算,渭河治理所缺的100亿资金,就需要1万亩土地。”在采访中,包括石正福在内的多名水利部门官员表示,现在土地成了融资“最要命的瓶颈”。
石正福说,国家对土地审批有限制,但银行贷款需要用土地进行抵押,要想拿到这些地,就需要省上调整对渭河治理的用地办法。
另一方面,和西安河堤段土地价值较高不同,渭南、华县等地的部分官员表示,当地的土地价值或许难以达到政府预估的价值。“开发商垫资开发,那也得看有没有发展前景,我们这儿当然不如西安有发展前景了。”华县水务局一名工作人员说。
但不管怎样,渭河综合整治的任务已经分解到各市县,并作为2011年年度目标任务,成为省政府考核各市县的一个硬指标,对干部升迁有影响,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层面主导的一项任务,而不仅是一项水利建设任务。“有钱没钱都得干,有困难不说困难。”石正福说,对于渭南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渭河下游淤积是个大问题
虽然资金缺口很大,但这一历史上对渭河最大的投资治理已经上马。按照《陕西方案》,五年后的渭河,放眼望去,“清澈的河水,蜿蜒的堤防,如茵的河岸,秀美的河道。”
尽管如此,但也有专家担心,这607亿投下去,渭河的问题到底能否根治?
“我关心的是,这607亿到底有多少钱能投在河床治理上。”参与宝鸡市水利志编撰的樊唯翰说。
樊唯翰的家就住在宝鸡市城区渭河河道边上,每天推开窗户就能看见渭河。自从宝鸡峡建成后,洪水是没了,可生态水也没了,加上工业和生活排污,城区段渭河变成一条污水河,
“没有生态水补给怎么行!”樊唯翰说。
更多的问题来自渭河的河床。樊唯翰直指建在河滩上的宝鸡市渭河公园,“那是一个风险工程”。
8月27日上午,渭河公园随处可见晨练的市民。记者随机走访发现,大多数市民并不担心洪水的危险,“这么多年了,河道里都没啥水,咋会有洪水”。一个中年男子说。但樊唯翰认为,河道里的建筑物,都将在洪水来临时,成为一个个巨大的碍洪物。
让他担忧的碍洪物不止这个。再往下游,偌大的河滩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菜地。菜地的主人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我们退休了,没啥事,就来河里自己开了这块地。”一位村民说。
和樊唯翰不同,省水利厅前副总工何家曾更担心渭河下游,三门峡水库引发的河床淤积问题如何彻底解决。他担心,淤积引发的悬河问题会让再坚固的堤坝也变得不堪一击。
“三门峡的问题不解决,渭河水患就很难根治。”何家曾说。而目前,最现实的办法就是,三门峡水库不要蓄水发电,为渭河畅泄创造条件。
为解决淤积问题,此次渭河综合整治中,在泾河的上游修建了东庄水库。“渭河里的泥沙60%都来自泾河,而东庄水库建成后,在50年运行期内,将拦截泥沙20亿立方米,能有效降低潼关高程。”省治渭办建管科一名工作人员说,加上堤防防御能力的提高,渭河下游的水患应能得到有效根治。
■本报记者 刘海宏/文 赵雄韬/图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10时至11时,西安市物价局价格管理处处长邱仲琴和主任科员周玉敏,西安市热力公司计划科科长郭权宏、西安热电有限公司(西郊电厂)供热公司办公室主任向国文来本报接听热线。供暖第一天,有不少市...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