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渣土车已然成了西安人近几日的热议话题。连续发生三起致人死亡的事故,不但让公众在背后生出一股凉意,也让政府相关部门难以坐视。昨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带头作自我批评,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西安市容园林局局长田高社、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海玲等领导干部,也纷纷在公开场合深刻检查。
应该说,政府能够有这样的态度,多少还是抚慰了公众受伤的心。毕竟,相关人员和部门,并没有在渣土车问题上躲躲藏藏、文过饰非。不管以前的情况是如何糟糕,但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掉民怨甚大的渣土车问题,不推诿、不回避、敢于正视现实,就是必须要有的态度——很庆幸,我们见到了这样的态度。
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问:难道以前没有过严查的表态吗?难道以前没有整治过吗?可结果还不是依然糟糕?这次,又靠什么来保证“不走老路”呢?不得不说,这样的追问,是让所有人都异常尴尬的——甚至,还会让人如坐针毡,因为我们一直在“混乱—整治—再混乱—再整治”这样一个怪圈中徘徊着。
这样的追问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某种意义上,公众这种多少带有些怀疑色彩的追问,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鞭策,它将促使我们痛下决心,彻底将疯狂渣土车消灭。大概正因如此,孙清云书记才一再强调,“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与监督,认真查找原因,坚决进行整改”。
从领导干部的表态不难看出,城市主政者已然深切认识到,在整治渣土车这个问题上,自己责无旁贷。无疑,这是对公众与舆论最好的回应,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渣土车不再疯狂的希望。很显然,现在要做的问题,就是城市管理者能够时刻自省,早日将“整治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不够”等阻碍渣土车难以根治的原因,彻底消弭。
不管此前的整治效果究竟如何,不管公众对城市管理者此前的工作以何态度待之,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在渣土车问题上,唯有民众与政府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走向“大治”。所以,在现在这种状况之下,任何人都应该放弃各种情绪,放弃各种成见,形成合力,共同奔着整治的目标去。说到底,“敢于面对现实”,不只是孙清云书记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殷勤希望,也应该是民众对自我的期待——正视严峻的现实,积极参与,不做旁观者,为城市治理献计献策。而对主政者来说,当我们正视渣土车给城市带来的痛苦与耻辱,我们就必须以更开放的胸襟,包容批评,听取建言。
某种意义上,这次整治,应该是西安最好的机会了。接连几起事故,已然将公众的情绪引至最高点,也让主政者深刻认识到了彻底整治的必要与迫切。如果,此次的整治依然走向老路的话,不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巨大的伤害,也会使得公众在渣土车问题上倍感绝望,同时还会给西安的城市形象恒久地蒙上一块黑斑。显然,这样的场景,谁都不愿意面对。
包括城市管理者在内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没有不喜爱这座城市的,也没有人希望外人以异样的眼光打量这座城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一次,在渣土车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将其解决,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洗刷掉这块黑斑。对此,我们别无选择。
殷勤希望,这座城市的渣土车,能够早日规矩起来;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能够早日安心地行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小刚)昨日,西安市建筑垃圾清运综合整治办公室召集全市22个建筑垃圾清运资质车队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会上透露,重点路段将驻扎监控车辆拍摄,一旦渣土车第二次闯红灯被拍,将以扰乱公共秩序对...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