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买药、1元就餐、1元洗衣、1元理发、1元打车……“1元关爱计划”如春风般吹拂古城,阵阵暖流簇拥着西安。今日,“1元关爱计划”将正式启动,100多家商家作为首批爱心企业将被正式授牌。
2012年春节刚过,在西安做生意的广东人何卓远3年如一日向92岁的孤寡老人崔育英提供一元餐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古城。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2月7日,本报发出在西安市推行“1元关爱计划”的倡议,征集爱心商家,为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多种关爱。爱心倡议刚一发出,众多商家纷纷致电本报,表示希望加入该关爱计划,目前踊跃报名的商家已达数百家。
此次将被授牌的爱心企业和商家涵盖了餐饮业、医药业、理发业,交通运输业等社会领域,这些商家将按照约定向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提供优质的关爱服务,感受家一般的温暖。而这种服务和关爱将在授牌后成为社会常态,参与的商家不会选择性提供服务,或者服务打折。相信以后将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商家陆续加入,让这份爱心越来越全方位,越来越有厚度,越走越远。
关爱故事
以前总在路边早市剪头发
进美发沙龙老人还有些紧张
“第一次享受这么高级的服务,真好看。”81岁的老人邝秀娥之前都是在路边早市剪发,昨日,老人来到韩国李勋美发沙龙洗发、剪发,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邝秀娥老人租住在太乙路10号西安市建二公司家属院。1996年,她的老伴儿患胃癌去世后,她便独自一人生活,基本生活没有保障,靠捡破烂为生。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现在,老人靠每个月560元的补贴生活,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很少吃肉,买蔬菜也都挑些最便宜的买。
“我两个月剪一次头发,都是在早市路边剪的,只花3元钱。”老人说,为了省点钱,老人便走点远路去路边剪发。今年1月,邝秀娥剪过头发,头发刚好长长了。当听到只花一元钱便能到理发店剪发,老人很高兴,想尽快去感受一下。
昨日,记者带着邝秀娥来到距离她家最近的一家参与“1元关爱计划”的理发店——位于安东街与建东街十字西北角的韩国李勋美发沙龙。走了十几分钟就到店里了,工作人员先给老人洗头,然后开始给她剪发,第一次坐在店里剪头发,老人显得很紧张,不敢动也不笑。当剪完头发,看到自己的新发型时,老人笑了,“以前只是在路边早市上掏三块钱剪个头发,从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老人边照镜子边开心地说。
韩国李勋美发沙龙店长付誉说:“平时给老人理一次头发需要三十元,有老人来理发,但并不多,现在我们参与了‘1元关爱计划’,希望有更多困难老人来理发。”
专家声音
媒体催生阳光力量
让『1元关爱』走得更远
自本报发起“1元关爱计划”以来,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一些思考。在公益慈善领域,媒体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媒体倡导下的公益慈善如何走得更远?在全国一亿三千万老年人群体面前,“1元关爱计划”如何拓展,才能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关爱?
本报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教授。
华商报:“1元关爱计划”源于西安一家餐馆老板的爱心之举,后经《华商报》通力报道,向西安这座城市发起“一元关爱”号召。您是怎样理解媒体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作用、以及责任和义务?
师曾志: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下,媒体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作为,是由媒体的权力而造就的一种责任。媒体作为勾连社会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媒介,能使得在过去的制度安排中忽略的、或者没有解决的一些社会问题,得到社会的注意和改善。
华商报:去年免费午餐、微博打拐等一系列公益慈善活动,均是由个人发起来的。如今,很多媒体也在尝试进行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在您看来,媒体在这方面该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让社会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师曾志:今天,公益已不是狭义的慈善,也不局限于公益行业。媒体从事公益慈善领域,有两种方式,即公益理念的传播表达与媒体自身的行动。尽管这两种方式不同,但都非常重要。
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从事公益慈善的重点更多是公共利益的表达与维护,是在更大的范围之内,传播一种公益理念,达成社会对问题各方面的碰撞与讨论,达到对社会的认知。
另一方面,就是媒体的行动。因为媒体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资源的动员和集合能力,以及执行力,是其他社会组织没法取代的。尤其是对问题的观察,有自身的媒体网络和权力,在行动中也更有力量。同时,媒体和政府等各方面的资源是结合的,很多时候,媒体有能力给政府建议,进行协商,对社会问题能够达成一定的共识和商讨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华商报:关于我们现在正在做的“1元关爱计划”,如何做得更好,您有何建议?
师曾志:从目前现有的信息来看,“1元关爱计划”是一个倡导。后续阶段,这种倡导可以和当地的一些NGO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来合作,比如建立一个筹款平台,交给NGO来完成慈善公益事情,执行,长期做下去。最后让NGO自己能够以主体来筹集执行。现在华商报只做“1元关爱计划”,其实我了解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组织在做这些事情,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做。如果要做好,就必须转移到建设方面,推动政府、联合NGO组织,让媒体在报道中,催生出一种力量,促使各方面的改善。
爱心提醒
这些老人可享受“1元关爱”
自本报推出“1元关爱计划”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很多爱心商家、和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前来报名。考虑到商家的承受能力,“华商报社1元关爱计划联盟”郑重提醒广大爱心商家和老人:“1元关爱计划”只针对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特困老人。希望爱心企业奉献爱心时,充分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使这份爱心能一直延续下去。
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确实需要帮助的老人,只包括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8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子女是现役军人的80岁以上老人和子女是残疾或无劳动能力的80岁以上老人。
若您所在的社区有80岁以上孤寡老人、确需帮助的特困老人,请联系社区拨打029-88880000与本报联系,及时帮老人们办理享受“1元关爱计划”活动所需的相关证明。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雷浩贾晨宫志芳杨德合马想斌实习生王少芳李娟周静席暖采写华商慈善志愿者联盟在行动陕西省慈善协会华商报社共同发起
新闻推荐
西安19画家亮相全国九城联展上海站新生代画家受业界高度肯定,首日4幅作品被收藏
继成都、广州和西安之后,昨日,由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华商晨报、都市快报、山东商报、现代快报、新闻晨报、楚天都市报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移师上海,用艺术与上海这个时尚...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