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慈善是我一生的事业”

来源:各界导报 2013-11-01 21:30   https://www.yybnet.net/

 

对话延安王家坪实业发展集团董事长王西林

记者 孙博 实习记者 王娟

25年前, 一个陕北汉子经由两辆解放牌卡车跑运输起步, 开始了创业的征程,经过数年发展,他把当初总值数万元的个体企业发展成为集石油钻井、石化物资、橡胶制品、房地产开发和民办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这家大型集团公司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就是全国人大代表、 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延安王家坪实业发展集团董事长———王西林。

是什么让他慷慨解囊,修路建桥?是什么让他投入巨资,办学兴教?又是什么让他不计回报,拿出千万设立助学基金?在延安乃至陕西的民营企业家中,王西林所拥有的财富和资产并不是最多的,但他对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所倾注的爱心和投入却是无与伦比的。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一生,奉献一生,快乐一生,健康一生"的人生格言。

记者在延安王家坪采访他的时候,他不愿过多地提起为社会作过的那些贡献, 他说:“我会继续努力,做更多事情。能够为老百姓做他们需要的事情,是我一生的荣耀。"

“要想发展必须诚实诚信"

提起连创延安市民营企业的“十个第一"的王家坪实业有限公司,延安人民对王西林和他的企业分外熟悉。然而刚创业时,各种挫折蜂拥而至,这让当时社会阅历贫乏的王西林吃尽了苦头。然而众多的挫折与艰辛丝毫没有影响到王西林创业的决心,最终他以自己说一不二、言出必行的精神,为自己打出了一片天下。

记者:根据资料了解,您的事业是从两辆解放牌卡车开始的?

王西林:十七八、二十岁的时候,我就是搞汽车专业和汽车运输,给单位开车的,我决定下海的时候,延安的形势发展需要汽车运输,所以我是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专业跑起了运输。最开始就是承包我们单位的两辆汽车,然后组织些货源,跟银行签订合同,有货源银行就敢跟你签订合同,然后发展了五六年以后,就买了二十多辆车。

记者:刚开始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王西林:刚开始搞企业的那个时候最艰苦,企业刚挂牌可以说是朋友不认可你,社会不认可你,企业发展靠银行,银行更不认可你,没有固定资产,没有信誉,什么都没有。那阵子就借高利贷,亲自骑着自行车从早到晚奔波。

记者:如今您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延安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过哪些支持?

王西林: 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政策是逐步的在升温, 逐步在完善,政策的环境和配套, 包括政策的宽松,每年都在逐步的扩大,有利于我们民营企业发展。当时陕西省(市)统战部、工商联对我们的发展, 尤其在资金方面,帮助我们跟银行作调研和座谈,促使银行跟我们签订合同,使当时所有发展中的民营企业走出了困境。所以在政策的协调,银行资金的支持上,政府给我们起了很大的协调作用。

记者: 您认为把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在哪里?

王西林: 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只要坚持这两个原则,我们做人永远是胜者,做企业永远是强者企业。我们企业的口号是诚信,信誉是第一,不能看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看,有信誉才有利润,我经常说的话就是“要想干好事,首先做好人,要想发展我们必须诚信。"这是我们企业多少年提倡和要求的,对领导层和员工要求的一个原则。

记者: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

王西林:我认为国家在不断的发展,不管对民营企业、对国企、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很宽松的、很优越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我的主导思想是一定要抓住机遇,不但要搞好我们现在的发展计划,更要谋划好我们未来的发展计划。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2014年开始要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是实现员工最低工资不能低于两千元、科级三千元、处级五千多元、副总八千元月工资,到第三个五年计划要按照这个工资标准再翻一番,我们职工的收入能拿到多少,这都是我们所制定的五年计划的一个负责目标。趁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更加深入,我们企业的发展,我想会更加扩大,做好我们企业发展的五年计划,为陕西和延安的经济,为陕西的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慈善是我一生的事业"

陕西安康石泉县有一座“慈安桥",在当地老百姓心中这是一座凝聚了慈爱与希望的桥。以前没桥的时候,一遇下雨天,这里的百姓出入十分困难,孩子上学也要趟水过河,危险性很大,直到2006年“慈安桥"的出现。为这里的百姓解决了难题,让一条条河流再也不能阻挡孩子上学回家的路,像这样的“慈安桥"在陕南地区还有117座,而修这些桥的人就是王西林。作为一个企业家,在慈善的道路上,他始终坚守着那份执着,用大爱履行着社会责任。修桥、助学,将这份关爱带给最贫困的山区,竭尽全力,让百姓和孩子幸福。

记者: 是什么原因让您从开始创业,在企业发展不是很成熟,资金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就想到要去做慈善?

王西林:要说做慈善,我从企业发展初期的时候就开始做了,断断续续也二十年了,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企业家都要有。企业发展的本身就是社会的,所以我们做一些人民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在不影响我们发展的情况下,一年腾出一点时间,腾出一点钱,给老百姓、最贫困的地方送去帮助。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经济实力不同,但是我们有多大能力,可以做多大的事情。

记者:您修建了很多座希望小学,为什么会如此大力支持教育建设呢?

王西林: 人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国家要富强教育为本,教育要先行,要有人才,要培养一些高学历高科技的人才来发展我们国家,我修建了一所延安育英中学, 就是要培养出一些英才, 振兴我们中华民族。

记者: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爱捐款但更爱宣传的企业家,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王西林: 做慈善也好社会奉献也好,人的一个思想认识和理念,和一个胸怀是有一定差距的,当然我不管怎样,不管我这样做法对不对,说法对不对,我是要坚持到底的奋斗一生、奉献一生、快乐一生、健康一生。人就要奋斗,就要奉献,奉献自然就快乐,人快乐了肯定是健康,这是一个有规律的东西,所以财富都是社会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你的钱都是从社会来的,改革开放给你的平台,给你的空间,你的钱来于社会取之于社会,还是要用之于社会。

记者:您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青年企业家、陕西“爱心大使"等多项殊荣,面对这么多荣誉您怎样看待?

王西林:不管是政府也好,人民也好,给我这么大这么多的荣誉, 一方面,我感到高兴也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感到责任重大,如何能使荣誉真正地再发挥出来,再去为社会,为贫困群体再做些什么。

记者:在慈善这条路上,您会走多久,走多远?

王西林:那只有走到走不动时候,我可以这样讲,慈善事业对于我这一生都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我把企业发展好,就要搞慈善,为社会作贡献。

“遇到困难要努力积极地去解决"

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 王西林也忍受着常人无法感受到的酸甜苦辣,要忍受与家人聚少离多的辛酸,要常年在外奔波,甚至在母亲病重时都不能及时陪伴,对此他深感愧疚。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却丝毫不马虎, 在严厉的思想教育同时,更多的是以身作则。

记者: 您要管理企业还要抽时间做慈善事业,分给家人的时间是否会很少?

王西林:几乎每年中秋节或其他节日都在外边,对我来说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我老母亲病了的时候我都在外面,我姐给我打电话说母亲病重,我说不要紧,她身体好着呢。我当然是给自己说些放心话, 对于咱儿女来说一年四季在外面奔走, 在父母跟前很少,有时想起来很内疚,但是没办法。

记者:最近“富二代"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您对子女是如何教育的?

王西林:我教育他们,不能因为我们条件好了就讲吃讲穿, 生活没有高低,能过就行了,还要艰苦。 咱没有钱的时候要想办法挣钱,有钱的时候要想着如何把钱花好,我坐的车还是1994年买的,大家看见就说,你还坐这个车,我就开玩笑说没钱换。这些生活细节点点滴滴要从自己做起,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把节约的钱一要用在企业发展上,还要用在社会上,解决些我们贫穷的老百姓确实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作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代表,您能将您做事的原则和成功的秘诀分享给同行们吗?

王西林:我想分享一句话,就是要敢于拼搏,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困难,什么问题,都要努力积极地去解决,只要努力去做,什么困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新的时期、新的机遇,王西林已谋划好了未来的发展,今后,他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民营企业的亮点,在时代发展的洪流里,将事业、慈善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变化很大,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凭着勇气、毅力、智慧和些许运气,书写出创业传奇和财富故事。产业兴盛,商贸繁荣,为GDP的增长,就业率的提高,稳定的巩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就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在新时期共和国历史上,有他们光辉的一页。

身处黄土高坡,圣地延安的王西林,被誉为“陕西慈善第一人",他本人也欣然接受。富了,有实力了,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成为包括王西林在内的一大批企业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他们捐款捐物,救助困难人士的美丽故事成为媒体界的恒定话题。为政府分担,把社会主义温暖带给需要帮助的群众,他们做得很出色。

政府和社会要给企业家献爱心提供更好的环境。企业家毕竟是做企业的,捐献不能事事都有所表现,也要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还要坚持自愿原则。政府要对企业所捐钱物的流向进行监管,保证企业家的心愿得到满足,钱物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政府还应该在捐献税收减免方面力度更大一些,让企业担当责任更积极。

一大批企业家的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了,虽然心态还年轻,但人老了,需要考虑接班人了。娃哈哈集团、希望集团、步长集团、宏府集团等等企业的接班人都浮出水面,有的已经掌了帅印。“儿女不争气,财宝丢满地"是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这需要企业家把精神财富很好传承下去,需要富二代在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把自己变为创业二代。

国家政权的顺利交接,社会稳定,人民有福。 企业领导者的顺利交替,企业发展,职工有益。祝福民营企业在交接班上顺风如意。

新闻推荐

“大美陕西”“秦风书韵”书法展开幕

本报讯(子路)10月28日上午,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大美陕西———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在西...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慈善是我一生的事业”)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