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三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石泉县乡邮员赵明翠
这一条邮路山大沟深,3天时间才能走完,每趟出班,要骑摩托、爬大山、穿隧道、渡汉江,这一条邮路有多少山花烂漫,就有多少风霜雨雪;有多少欢欣和喜悦,就有多少感动和泪水。在这条邮路上,有一个身材娇小的身影因为一份邮政情缘而早已和路边的青山绿水、 屋舍乡邻溶为一体,她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第三届陕西省道德模范赵明翠。在她参加工作的18年里,在她常年奔波的11万公里山路上,她投递过的14万份邮件无一延误,无一丢失,无一投诉……这位陕西省安康市唯一的女乡邮投递员,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修筑了一条承载深山群众期盼、一心为民的民生邮路。
跨山渡江18载只为一份责任
七月流火,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冬夏两季对投递员来说都是最艰辛的季节。这一天,39岁的赵明翠像往常一样来到石泉县邮政局发投中心分发室,整理各类邮件,登记造册、电话核实,确保邮件信息准确无误,然后站在仪表镜前整理自己的装束。这是她每次出班前必须要做的事情:看看身上工作服是否整洁端正,“中国邮政"四个字是否清晰如新,然后抱起沉重的头盔走到摩托车前,山路崎岖,为了安全起见,再热的天她也会把头盔严严实实地罩在头上。车后座上,已经码好了今天要送的包裹,两侧的邮袋里,是当班要送的报刊、 信件, 还有两个馒头和一壶水。抬头看看一丝云彩也没有的天空,想想山里阴晴无定,还是转身又从分发室的柜子里拿出自己的雨衣和盖邮件的塑料布放在了邮袋里。
这是普通的一次出班, 参加投递工作以来,赵明翠每三天都要从这里出发一次,骑上心爱的摩托车,走上或寒冷刺骨或赤日炎炎但同样孤单寂寞的深山邮路。这条邮路,她已经走了18年。
从18年大山深处的乡邮路到今天成为社会各界争相学习的楷模,赵明翠一路怎样走来?
那是199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19岁的赵明翠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明天,就要接过父亲手中的邮包跑邮路了,这条邮路,她不是不知道,几十里邮路,全靠一双脚板,不是一个女娃娃能跑得了的。 但父亲严厉的话语犹在耳边:你不是一直想来邮局工作吗? 要来,就好好干,不能给我丢脸!是啊,好姐妹们有的到广州打工,有的到四川鱼府庄当学徒,有的到西安帮人卖衣服,一个月都能挣好几十块,但是我不眼红,人一辈子,不光图个“钱"字,既然自己从小就想为乡亲们送信, 那还是选择背上邮包跑邮路吧!
就这样, 赵明翠走上了乡邮投递这个岗位,虽然只是一名委代办员,但她依然感到很自豪!乡邮投递是邮政系统最艰苦的岗位之一,日晒雨淋,风吹霜冻,局里一般不安排女同志干,但是赵明翠主意定了,她就是要给乡亲们送信!0每时每刻,她都记着父亲的叮嘱, 记着乡邮员的岗位职责,风雨无阻,阴晴无缺,她要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 要用行动践行为群众服务的宗旨,要用最大的热情给父老乡亲们服务。 4年后,她成了一名邮电局的临时工,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个转变让她在给乡亲们送信的时候更加细致和认真了。
14个村、83个村民小组、7000余人,112平方公里服务面积,92公里邮路,4个村在深山,4个村在汉江对岸。山大沟深,邮路艰险,但赵明翠这一走,就是18年。18年间,她一直坚守在曾溪镇,从没有向单位提出过要更换岗位或回城工作的要求,甚至在她脸上都看不到“辛苦"二字。每次出班不论天气好坏,赵明翠中途不能回家,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晚上随地找农户家借宿。单位给配发的自行车, 在不断上坡下沟的山区小道上骑烂了两辆后,为提高投递时限,她花1500元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其后的十几年,超期服役的摩托车实在不行了,赵明翠又先后自费买了两辆125型跨骑摩托车。
开上摩托车后,速度快了,载重能力也大大增加。 但身高不到一米六的赵明翠, 骑上码满了各类邮件的摩托车, 只能露出她的一张脸和两只胳膊了。而要在山路上掌控这样一个大家伙,更是困难重重。雨雪天气路上湿滑,骑在摩托车上脚够不着地,一旦摔倒在山路上,根本扶不动三四百斤重的摩托车和邮包。碰上有人路过还能搭把手, 在没有人经过的时候, 她只能把车上的邮件一一卸下来,把空车扶起来后再重新装上去。 一个冬夜的10点多,赵明翠投递完返回家院,因为太冷,手指竟然僵硬成握车把的形状,无法从车上挪下! 丈夫彭业高把她的双手放在胸口,捂到天亮才有一丝暖意。 第二天,下起了大雪,眼看着天黑了又没回家,手机也打不通,丈夫害怕昨天的事又出现,借了辆自行车骑出去找她。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她。原来由于冰雪交加,道路泥泞, 她重重地摔倒在路边动弹不得, 摩托车掉到了雪坡下,手机也不知摔飞到哪里去了。
一些用户住的不在山路旁, 相距甚至达到三四公里, 为抄近路, 赵明翠有时要穿越一个火车隧道。铁路养护员刚开始不让她通行,后来得知她是给乡亲们送信,也就默许了, 还把手电筒借给她用。 2009年8月, 有些中暑的她昏昏沉沉地走在隧道里, 感觉背后有风袭来, 她本能地跳到一边,火车瞬间从她身边呼啸而过。 也是为了赶时限省却等候渡船的时间,2010年,赵明翠花1500元买了一艘二手小木船,自己摆渡过江。说是船,其实不如说是一叶扁舟,船身长三米,宽一米。 赵明翠一个人划船通过四十多米深、 三四百米宽的汉江江面。“划这小船最怕风大, 划得慢不说,还容易翻。风小时划过江得四十分钟,风大时间就更长。 "赵明翠划船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
多年翻山越岭、 风吹日晒的投递工作, 不仅让赵明翠的容貌明显的苍老,腿上还有狗咬过的痕迹,手上、脚踝处都是摔伤的印子。说起投递路上的艰辛,赵明翠总是笑着很坦然地说, 山里送邮件都会碰到这些事,但寄到我段上的邮件,我就要尽到我的责任。
没在一个户口本上的“一家亲"
“这里至今一些村民出行的主要工具,仍是一天一班的渡船,还有许多村民家没有电话和手机,和山外交流与联络主要靠信件。"赵明翠说,“我就是他们和大山外面联系的纽带。"
她把乡亲们当亲人一样看待。她知道,一封信、一张汇款单、一件包裹,都承载着乡亲们的诸多期盼。
大沟村一组的刘金贵、 谭庭玉老两口,儿女不在身边,赵明翠就是另一个没在户口本上的家里人。 67岁的刘金贵从中铁一局退休后,单位每次寄来的工资汇款单,都是赵明翠给他们送到手上。 老两口家里的钱都是交给赵明翠帮忙去存。 每次赵明翠提出给他们打个条子,两位老人一口回绝了。
高坎村70岁的王武春,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孩子们都不在身边。赵明翠就帮忙装了一部电话,用来和儿女们联系。“这个女子性子好,待人也好,我的电话就是她给我选的号安装的,每次也是托她给交话费。 "老人托赵明翠代交电话费, 即使身上的钱不够, 她找人借也要及时去交。同时时常打电话问问老人的身体状况。 这个常年见不到儿女的老人,把赵明翠当成了重要的慰藉。这么多年来,赵明翠记不清给别人带了多少次药和日常用品,垫交了多少次电话费,代办了多少事。她说:“我从农村来,服务在山村,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信任我,我就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她把用户当亲人, 用户待她更似亲人。
这么多年来, 赵明翠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跌倒,是过路的乡亲们帮她把摩托扶起;多少次进门投递,乡亲们给她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有的老大妈硬把核桃、花生、鸡蛋和腊瘦肉塞给她, 让她在路上打尖。 天黑了,邮件没有送完,乡亲们更是争着让她住在他们的家里。
只要群众需要,就一直送到走不动为止
有人说赵明翠傻, 给公家做事情还自己花钱买摩托、买木船。但在赵明翠看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方便了投递,又换来了乡亲们对自己服务的高度认可,值!
这是一个从选择升华为坚守的历程,这个历程正是邮政使命传承的真实写照。曾溪镇离开她是不完整的,她离开曾溪镇同样也是不完整的。
1994年6月,小孩满月不久她就来上班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每天早晨6点带上孩子和奶瓶一起去取信、送信。 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信件,背上还背着七八十斤重的邮包,顶烈日,冒严寒,走小道,爬山梁,仍然坚持挨家挨户送报送信。没办法, 在外打工的丈夫只好返乡找些零工做做,默默地照顾着这个家。2005年,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也带来了更大的家庭开销。 她的丈夫又一次劝她,把工作辞掉,换个收入高的吧,可她还是说,她放不下。丈夫彭业高说:“我当时真的无法理解,邮递员到底有什么,居然比这个家更重要。 可当我与她一起回到曾溪时, 老乡们都热情地拉我们进屋吃饭喝茶、 说家常,甚至眼泛泪光时,我的疑问,似乎开始有了答案。"
这是一条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纽带,正是这条纽带,把赵明翠和这条邮路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012年3月,赵明翠的事迹引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日报、西部网等中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报道。面对不期而来的种种荣誉,赵明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只是千千万万基层邮递员中的一员,只要群众需要,我要为乡亲们送到走不动为止。"
成了先进的赵明翠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只是邮路上的她,步伐更加坚定, 笑容更加美丽,我们当然相信,有了赵明翠这样的乡邮投递员,她脚下那条苦乐交织的邮路必然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阔! (吴铭)
新闻推荐
2013年西安市政协各专委会工作亮点回眸记者李彦伶经济委员会力推西安支柱产业发展去年一季度,经济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关于加快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的专题调研",在调...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