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于右任与一件碑林残石的传奇经历

来源:各界导报 2014-03-22 21:28   https://www.yybnet.net/

 

      这块刻于东汉汉灵帝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残石,是1931年于右任任南京监察院院长时,从洛阳古董商人手里买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于右任怕石经残石放在上海不保险,1936年又由上海运抵西安暂存文庙,交由富平人省考古会委员张鹏一代为保管。张鹏一先是将其埋藏于碑林东院,1939年10月,张又将其挖出,乘骡车冒险出城,历尽千辛万苦,将石经运回家乡富平县董南堡村,吊挂在家中一口枯井内。1943年10月,张鹏一病逝于家中,临终前一再嘱咐家人要悉心保护石经,一定要完璧送归于右任。

苗禾田

西安市政协原副主席马文彦,陕西三原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李大钊委派担任于右任的俄文翻译,同往苏联敦请冯玉祥回国参加了五原誓师和西安解围战,后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 1936年,马作为杨虎城的参议参加西安事变。 1983年3月病逝。1978年我调市政协工作期间,多次听马老讲过熹平石经残石流徙西安碑林的经过,现记叙于下。

“熹平石经"是我国第一部官定石刻经本, 因刻于东汉汉灵帝熹平年间, 又只用隶书一种字体书写,故称“汉石经"、“熹平石经"或“一字石经"。

东汉以后, 随着封建政治的成熟,儒学研究日益细致化、学术化,研究古文经学蔚然成风。 古文经学家注重文字的训诂与考证, 随着他们对古文字研究的深入,从而使规范经书文字成为可能。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张训等上书要求正订六经文字。皇帝批准后,蔡邕、张训等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典选定正本、订正文字。

参与者们对汉代通行的经学流派经书文本进行参验比勘后, 择善而从,确定了经书的标准文字;再由多才多艺的蔡邕笔蘸朱砂, 用漂亮的八分书———隶书在碑石上写好经文;最后工匠依文镌刻。工程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起至光和六年(公元183)止,历时9年,全部碑文约20万字。石经刻成之后,立于都城洛阳太学门外。46方经石,各高一丈许,广四尺,两面刻,骈罗相接,非常壮观。《后汉书·蔡邕传》云:“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可见当时盛况。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对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起了桥梁作用,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石经开始被损坏。 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结果在半路上掉到水里,运到邺都的还不到一半。隋朝开皇年间,又从邺运往长安, 但由于隋官府不重视,营造司竟用石碑做柱子的基石。到唐贞观年间,魏徵去拯救这些文化瑰宝时,已是十不存一。以后就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残片。1925年,在洛阳原汉魏时期的太学遗址上,出土了一面大石,此石两面各刻《周易》一段,是“熹平石经"的开篇刻石,非常珍贵。 此石出土后,被分裂为二。其中一块残石,现藏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这块残石是怎样流徙到西安来的呢?

马老讲:这块残石是1931年于右任任南京监察院院长时, 从洛阳古董商人手里买到的。当时为了避免连年战乱的危害和地方人士的注意,当下没有运走,只付给半价,暂存洛阳。 1933年,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因公去南京, 于便借机与股东商约定:当杨将军的专车到洛阳时,即在车站交货。 那时,马老正在西安杨虎城手下公干, 为了方便接收文物,杨便约马老同去南京。专车到达洛阳车站时,不见古董商在站,车未久停即行东开。到郑州车站,始见古董商在车站等候,但他并未将石经残石带来。因河南省主席刘恩茂和军阀刘镇华在车站相候欢迎,他们便在郑州留宿一夜。为了保密,当晚马老赶到开封住宿,杨虎城特派随从副官申明甫偕同古董商,用专车车头挂了一辆客车厢,开回洛阳取石经残石,取到后直接返回开封。

在开封留宿一夜, 第二天开车前,马老受杨虎城将军的委托,以他的名义给了古董商2000元价款的条据, 叫他到西安的陕西省银行取款。马老说他曾经问过古董商:“原约定在洛阳车站会面交货, 为什么你却先到郑州? 何必多费一番周折。"他说:“我怕你们的专车把货带走不给钱",可见旧社会商人的精明。专车到达南京车站,于右任已派专人迎候。 马文彦便将石经残石交付,于随后转送上海保存。

石经残石运到上海后, 曾以拓片影印。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马衡在其《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一文中说:“孙伯恒以影印汉‘熹平石经’残石墨本见贻,云洛阳新出土而转徙至于上海者。石两面刻:一面为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一面为《文言》、《说卦》,存二百有五字。 通计存字四百九十有一。此诚旷代之至宝矣。 盖宋人录‘熹平石经’,多至千七百余字,独未见周易,不意后八百年,更得此经数百字。 吾辈眼福突过宋人, 何其幸欤?"钱玄同在其《读汉石经周易残字而论及今文易的篇数问题》一文中说:“前几天在马叔平先生那边,看见汉石经周易拓片两张,一张是下经的《家人》至《归妹》,一张是《文言传》和《说卦传》,是一石之两面,两张共四百九十余字。 "并说“像这样的大块,一经之文字多至四百九十余字者,还是初次遇到。 "这些国内的高级专家,对这件“熹平石经"周易残石的价值,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抗日战争爆发后, 形势日趋紧张, 于右任怕石经残石放在上海不保险,1936年又由上海运抵西安暂存文庙, 交由富平人省考古会委员张鹏一代为保管。张鹏一是关中名儒刘古愚的学生, 曾到广东与康有为研讨过《公羊学》,也是金石文字考古专家。 他深知保管石经残石的重要性和重大责任。当时日寇已逼近潼关,并开始对西安空袭。受命保存“熹平石经"的张鹏一先是将其埋藏于碑林东院。1938日本飞机轰炸西安, 情况日渐危急。 1939年10月,张又将其挖出, 乘骡车冒险出城,历尽千辛万苦,将石经运回家乡富平县董南堡村, 吊挂在家中一口枯井内, 并要求家人不准随便开启井盖, 不准走漏消息。1943年10月,张鹏一病逝于家中,临终前一再嘱咐家人要悉心保护石经, 一定要完璧送归于右任。

抗战胜利后, 张鹏一之子张午中唯恐石经发生不测, 写信给于右任一位好友张文生,希望其将石经残石尽快设法运走。后来,这位故友将石经残石运至陕西三原县民治学校, 不久又转运到于右任之侄于期家中。1952年,陕西文管会派人从三原运回残石,重新安置于碑林,结束了其13年的漂泊生涯。

从“熹平石经" 流徙西安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在巨大的战争灾难面前, 一群文化人为保护国宝所做的种种努力, 它体现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体现着一种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高度责任感。(作者系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

新闻推荐

陕西省13起环境违法问题被挂牌督办

本报讯(记者李荣)近日,记者从陕西省环保厅获悉,针对陕西华电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13起环境违法问题,陕西省已进行省级挂牌督办,督促其在限期内完成查处和整改任务。2014年首批列入省级挂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于右任与一件碑林残石的传奇经历)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