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西安有多起涉嫌非法集资案开审,仅最近的三期涉案金额就超过5亿元,涉及8000多人次。
一名受害者说,她曾经见到有90岁老人扇70岁女儿耳光,哭着说“你把一家人害苦了”。
非法集资的受害者都是哪些人?他们为何会将几万乃至数十万投给一个陌生的公司?
刚刚过去的4月份,西安市先后有多起涉嫌非法集资案开审,仅最近的三期涉案金额就超过5亿元,涉及8000多人次。为获得对方宣称的高额回报,一些人将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毕生积攒的养老钱投了进去,却没想到陷入了一个个巨大的陷阱。
面对非法集资案高发以及越来越多的受害者群体,这种中国版“庞氏骗局”该如何破解?
陕西『益万家』非法集资案
涉案金额:8604万余元
受害人数:35428名
案件状态:2008年7月终审,『益万家』老总被判无期
咸阳市李某集资诈骗案
涉案金额:14亿元
受害人数:124人亏损1.4亿余元
案件状态:2013年4月一审,李某被判无期
陕西奥某食品有限公司集资案
涉案金额:1.07亿余元
受害人数:涉案合同2000余份
案件状态:2014年4月开审
西安双胞胎姐妹集资案
涉案金额:3.6亿元
受害人数:4459人次
案件状态:2014年4月一审
西安某电子学院等二学院集资案
涉案金额:1.03亿元
受害人数:2000多名
案件状态:2014年4月开审
大荔美容院女老板集资案
涉案金额:1.6224亿元
受害人数:截至去年12月,查明落实28名群众被骗
案件状态:立案侦查
因为讨债,90岁的老红军白老爷子和80岁的三轮车夫王师傅成了“债友”,经常相约去位于三原县渠水镇的“三元针灸”公司讨债。
2010年夏天开始,这家名为陕西三元现代针灸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以下简称三元公司),陆续在西安多个小区散发广告,称因企业发展需要向社会集资“借钱”,并许诺给予高过银行利率数倍的回报。
白老爷子早年参加革命,指挥过千军万马,1983年以副军级身份离休。打了一辈子仗,临老了却被一个小业务员搞蒙了。他当时正在街上遛弯,在一家银行门口被三元公司的业务员拦住,架不住对方如簧巧舌的游说,加之又有丰厚的高利率回报。在被拉到企业实地考察后,眼见为实,白老爷子决定试一试,主要想给子孙多存点钱,遂从银行取出24.2万元交给了三元公司的业务员。
几乎在同一天,在西安北郊蹬了半辈子人力三轮车的王师傅,也在家门口遇到了“三元针灸”的业务员。看着许多邻居熟人十万八万地放钱给“三元针灸”,王师傅也动心了,“大家都投,看来靠谱”。经过再三权衡,他也下决心将这辈子所有的积蓄5万元拿出来,“挣点养老钱”。三元公司和白某、王师傅等人约定的借款年利率为12%,相当于目前银行正常利率3%左右的四倍。
后经三原县公安局查明,截至2012年12月,“三元针灸”用类似手法吸纳公众存款924笔,合同金额逾3000万元。同年12月14日,“三元针灸”法定代表人雷某被警方刑拘。一年后的2013年12月,雷某被咸阳市人民检察院以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公诉。
实际上,早在雷某被警方带走前,众多“集资户”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讨债”。因为从2012年初开始,“三元针灸”已逐渐无力给众人兑付利息了。
死缠硬扛,寻死觅活
见记者第一面,42岁的杨女士第一句话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讨债。
作为西安高新区的城中村人,杨女士一家过着小康生活:拆迁后分有房子数套,还开店做家具生意。家里不缺钱,也不太需要花钱,所以手里有不少闲钱。和很多手里有钱的拆迁户、离退休老人一样,陆续加入借钱放贷给企业的大军。从2007年开始,杨女士将存在银行里的积蓄拿出来,分别“放贷”给几家民办学校和一些感觉可信度比较高的民营企业。当然,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民营企业,都有丰厚的利率承诺,10%到30%不等。
记者调查发现,在西安乃至陕西,雷某和“三元针灸”并非孤案。许多人在“高利借款”给“三元针灸”的同时,还分头借款给“高新技术学院”、“华西大学”、“皇家国会”等五花八门的民办学校和民营企业。2012年后半年始,随着后者开始大面积资金“崩盘”,曾经坐吃高息的“放贷户”一夜之间变成了四处喊冤求助的“讨债户”。
坏消息在2012年初出现,原来都是每月按时上门送“利息”的业务员迟迟不来送钱,这让杨女士和周围的集资户们开始嘀咕不会出啥事吧。
企业不来送钱,杨女士和众人就主动上门去讨。结果,各家单位都说暂时没钱给集资户兑付,“等一等吧”。
接连几家都称“没钱”,杨女士等集资户傻眼了,“那些钱都是养老救命钱、卖祖宗家当的钱,还有家族亲戚凑来的钱,一旦没了就没法活了”。
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去“华西大学”讨债的经过:每次都是起初,学校还有人接待,管盒饭、安排到招待所住宿。后来讨债的人太多,学校也就不管了,吃饭自理。晚上每人能分到一床被子,然后把学校办公室的桌子一拼,男男女女也不避嫌,就地拉铺盖窝一宿。
在华西大学的讨债现场,杨女士亲眼见到一位来自渭南的老汉一连四天每顿饭都是开水泡馍,见人就哭:3万元集资款是自己的全部家当,本来想着赚点高利息给儿子结婚的。杨还看到一位70岁的老太太被90岁的老母亲扇耳光。母亲边扇女儿边哭:都是你把一家人害苦了,3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在讨债现场,有人很神秘地把杨女士拉到一边说,把你手中的借条卖给我,你说个价。已经被折腾得快熬不住的杨女士一横心说,5万元的债务4万元给你,结果对方只愿意出2万5。
白白损失2万5,杨女士终结了她在“华西大学”的讨债。她说,怕再熬下去会心理崩溃。
有家企业的钱多次要不到,杨女士和三个姐妹一番商量后第N次去讨债。对方仍坚称如今没有钱,让过段时间再来。双方一直从早晨上班僵持到了晚饭后,三个女的就是不走。一直僵持到后半夜,年纪最大的那个装心脏病发作,顺着沙发溜到了地上。
她们赶紧掏出速效救心丸,并吓唬威胁对方说这人有心脏病,如果今晚出了事,我们俩也就不活了,都从你们这18楼跳下去。对方怕出大事,连夜支付了三人合计23万元。拿到钱,三人相互搀扶着下楼,打了一辆出租车赶紧就跑。
行贿业务员,找“社会上的人”
退休职工老彭大约从2002年开始参与“民间放贷”。放贷十年,最初的18万元变成了近60万。2011年4月,老彭将60万元全部借给了“高新技术学院”。一个月后,学院负责人相继因为非法集资被抓,涉案资金超过3亿。从这一天起,老彭也被打入了深渊。
但和其他“讨债户”不同的是,“高新技术学院”的债主们如今讨债无门,举办者被抓学校被封,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聚在一起沟通信息,等待司法审判。
祖先生曾是一名教师,后来下海做生意赚了一些钱。2005年前后借钱给几家民办学校和企业。谈到这几年的讨债日子,祖先生说,真的应了那句“欠款的是爷,借钱的是孙子”。
2012年夏天,祖先生去一家企业讨债。几天讨债都未果,有熟人告诉他,不给业务员好处是很难要到钱的,并暗示他要给业务员“一些动力”。后来他才知道,由于企业资金紧张,很难全部兑付集资户们的欠款,于是就把部分兑付权力交给业务员来掌握。结果许多业务员趁火打劫,和一些集资户谈条件:我帮你要回10万元,你给我多少钱好处?许多集资户为了早点拿到钱,忍痛将利息全部给了对方,甚至还有人不要利息,本金也和业务员三七开。
为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祖先生和业务员最终达成妥协,本金拿回来二八分成。尽管如此,但最终对方也只帮他要回来了一半本金。
为了讨债,还有人找“社会上的人”出面解决,条件也是钱要到双方分成。某企业欠钱不兑现,“社会上的人”受雇把负责人绑架到了郊区,当场挖了一个坑说,如今晚饭前不还钱就把你活埋了。结果钱当天下午就拿到了。
这个情节听得祖先生毛骨悚然,他想了想后说,还是自己想办法,因为他听说“社会上的人”都会动刀子,他怕出人命。
祖先生的邻居赵大姐可谓是讨债户里的“女汉子”。
她2012年冬天和小区几个妇女去一家民办大学讨债,学院负责人答应付给每人2万,结果到现场后说没钱了。
一顿大吵后。几个妇女质问对方:你说话不算数还是不是男人。对方一脸无赖相说:我不是男人又咋了?四个妇女上前按住他说,那咱就脱了你的裤子,看看你到底是男是女。该负责人吓得求饶,最后拿出2万2千元让四个人分,说自己就这么多钱了。
靠谎言度日
记者采访中发现,相当部分讨债户都是瞒着家人将钱外借放贷,本想拿到丰厚回报后给家人一个惊喜,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只好编各种谎言来应付亲人。57岁的老刘下岗后自己创业,截至2010年有积蓄50多万元。后来,他看到身边有熟人“放贷”几年后换车又买房,慢慢地也心活了,觉得开店太辛苦,就把店面转让,把70万积蓄分别投给了一家民办院校和一家蔬菜种植企业。第一年两个单位收益都不错,都给了他预期的回报。加上原来的其他积蓄,老刘成了百万富翁。
尝到甜头的老刘于是将本金和利息一起重新又放给这两家单位。结果2012年,这两家单位的资金链同时断裂。
去年底,儿子结婚要钱买房,老刘实在拿不出来,只能说钱被熟人借走了。儿子提出要和他一起去讨债,他又撒谎说熟人如今遇官司坐牢了,等出来再说。
儿子见状只好退了一步,说爸你把我存在你手里的3万元给我就行。可他哪里有钱,只好继续撒谎,说钱让自己赌输了。儿子摔门而出,至今半年不回家。62岁的林女士是西安北郊某军工厂的退休工人,之前一直是家里很强势的“大掌柜”。
2009年,她私下将30万元借给了“三元针灸”,谁知“三元针灸”出事。去年女儿结婚,手里没钱拿不出像样的嫁妆,每每提到此事,林女士总是眼泪汪汪,感觉对不住孩子。
林女士的表姐严女士也瞒着家人将全家的存款放出去了。去年儿子想买车,她说堵车那么严重,买车是累赘。结婚女儿向她要钱买房,她说钱在银行里存的定期,取不出来。女儿很纳闷,说妈啊,你如今咋变成这样了?真的是人越老越爱钱。
全家只有老伴知道此事,老两口为此经常吵架。
5月5日,严女士一行去三原县公安局问案情。她骗女儿说自己要去医院看病。结果女儿当天请了假,说要陪母亲一起去医院。 (下转A11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娟很多人经历过死别,而老年痴呆症(学称阿兹海默症)却是最残忍的“生离”。他们依然有生命,但理性和情感却退潮般一点点远离家人。当突然有一天,父母转过头来问“你是谁”的那一刻...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