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谁污染谁治理"到“你污染我治理"
记者吴军礼
随着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环保产业应时而生,以环保产业为载体的“第三方治污" 模式崭露头角。 这代表着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逐渐有了新的补充和替代:“你污染我治理"。
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今年5月份,“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已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表明环保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调查西安多家环保企业得知,环保产业虽然前景不错,但目前西安多以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发展上都存在突破难的问题。
呈“小、散、低"态势
目前西安市的环保企业已有二百多家, 但其中大多都是发展程度较低的中小型企业。就目前西安市的环保产业发展情况而言,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技术水平较)低"等情况,多以“三废"治理设备(制剂)的生产和销售的中小企业为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环保企业。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宾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家和陕西省均将“环保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通过产业化和市场手段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相关企业参与污染治理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不仅能够将“三废"妥善处理和处置,更可以“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
中小企业难以突破起步困局
2010年, 在环保产业看好的形势下, 带着两万多块钱和自学的治污技术创立了西安绿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牛少寒,开始从事废气污染处理工作。4年过去了,牛少寒的公司依然只有四五个人。牛少寒介绍说,技术研发对于小公司来说几乎不可能, 因此他的公司主要以工程管理为主。在对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测评后,制定相应的环保计划,委托配套企业加工设备, 并最终完成废弃处理。该公司偶尔也进行一些设备加工。因为规模有限,公司业务订单以几十万元的小单居多。如此一来,处理完毕后的毛利润约为30%。
创业之初, 该公司每年能接到几百万元的业务量。但是这两年,随着行业的逐渐饱和, 以及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 公司的业务量比原来少了5成左右。
“环保产业作为工业污染到一定程度后附带出现的产业, 在目前工业企业发展都很艰难的时候,找客户的难度就更大了。 "牛少寒说,“另外,现在排污企业环保意识低下,环保政策卡得不严,环保执法流于形式, 甚至于排污企业与监管部门串通‘作弊’,都让企业出钱买环保服务的积极性大减。所以跑业务碰壁是经常的事情。"
“估计这两年会淘汰很多企业。"牛少寒分析认为。
为了应对业务量减少问题,牛少寒开始节省开支。 企业资金往往会用在把握度大的项目上, 而对于周期长、花销稍大的项目只能彻底放弃。在寻找业务上,公司更多地采用成本低廉的网络推广。 网络推广找到的客户多, 但真正成交的则少之又少。
“把握大的项目,哪怕一年少做几个也行, 现在能保持住一定的利润就不错了,能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想要突破式发展难度很大。"牛少寒告诉记者。
关于业务量小、起步艰难问题,西安来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英认为:“现在国家新环保法颁布,治污要求更加严格,这对我们来说,未来的‘业务蛋糕’可能更大一些。但目前我们的业务量依然捉襟见肘。 现在并不是说你的技术好你就能分到更多的‘市场蛋糕’,往往还要看人脉。"
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
2012年8月,陕西省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度陕西省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表明,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环保装备和环保产业等的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大于3000万元才可以申报专项基金,这表明目前陕西只有十家企业能够从中获利。业内人士认为,环保产业作为政策导向性很强的产业,政策的扶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牛少寒无奈地说, “对于我们中小型企业, 根本不可能达到申报标准。 政府也在说鼓励环保产业发展,但事实上到我们这里就是面子工程了,没有实质性优惠。为扩大规模进行融资就别提了, 没有银行愿意贷款。 所以我们就是有多少钱投多少钱,勒紧裤腰带办企业。"
对此, 陕西鑫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老板马先生与牛少寒观点相近。 他认为:“政府对于研发新项目的科技型环保企业才有扶持,不具备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往往只是随大流,不可能获得扶持。"
据记者了解, 排污企业的治理设施建设运营费不需纳税, 环保企业却需要纳税,这无疑是把排污企业的赋税转移到了环保企业头上,增大了环保企业生存压力。
西安来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200万元、 规模十人以下的从事废水处理的小型环保公司,一些小型企业虽然能拿下大单,但往往不受重视。
周宾认为, 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部门从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方面, 积极采取相关的鼓励措施,推动培育环保产业尽快成长和发展壮大。对于符合有关政策的中小型环保企业,在贷款、税收、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环节应适当倾斜,在关注大型环保国企发展的同时,尤其在政策落实方面应鼓励、引导和保障非公企业参与我市的环保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西安市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参与环保产业相关的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 注意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出台适合西安市的环保产业技术导向目录和技术攻关招标课题,有的放矢地促进西安市环保产业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新闻推荐
本报《百余村民遭遇五个月吃水难》报道后续村民说,枣树安村西南“泉眼"处被“工程桥墩"封堵。姜艳摄本报讯(记者姜艳)今年3月至今,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枣树安村...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