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
本报见习记者 杜瑶
省财政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到11月,陕西省民生支出共完成2626.76亿元,同期增长9.71%,高于财政支出总体增幅1.3个百分点。省级新增财力安排支出156.8亿元,其中126.2亿元用于民生部分,占新增财力的80.5%。保障性住房、科技、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预计全年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80%以上。
民生账本扎实厚重,民生嘱托意味深远,具体数据的背后,传递的是政府着意让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诚意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
单独二孩,“独二代”有了伴
为了孩子不寂寞,有家长“网络征友”帮自己的孩子寻找玩伴;也有年轻的父母特意组了QQ群,定期给孩子们组织活动;更有甚者,出现几个家庭的父母们周末轮流照看多个孩子的“拼养”族……这是“独一代”80后的生活,其真实反映着他们为人父母的无奈。不难想象,80后步入集中生育期,刚完成角色转换的“独一代”,面对“00后”孤独感更强的“独二代”,抚养、教育更为吃力。两代独生子女,带着各自鲜明时代烙印的长处和弱点相遇,“独一代”没有兄弟姐妹,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不同的人口政策”这只“靴子”落地,至此,陕西省已于2014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2013年4至8月,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茁所长负责,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和陕西省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陕西省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通过科学的统计计算,陕西省意愿生育数量总体水平为1.81,其中,城镇1.79,农村1.83。李树茁所长据此估算,“单独两孩”实施后,对陕西省人口总量影响有限,年均出生人口增长比例不会超过10%。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虽然不会出现大的生育高峰,但对医院、学校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带来或多或少的冲击则是必然的。对此,省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陈昭表示,下一步,省卫计委将加强各级医疗保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产科及儿科建设,重点建设50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增加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儿科床位,使产科、儿科床位占机构总床位比例分别达到8%、10%。到2016年全省二级以上医院产科床位达到1.6万张,儿科床位达到1.7万张。
从“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到“单独两孩”,计生政策的此次破冰之举,开启的“二孩时代”,对于缓解日益失衡的人口结构,以及弥补心理层面的缺失无疑都是恰逢其时的。
霾天变蓝天,人努力才能“天帮忙”
2013年,西安市的雾霾天气愈发严重。在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中,西安市的大气质量多次位居后十名。然而这一情况,在2014年得到很大改观。
截止2014年12月11日,西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00天,比去年同期增加66天,空气中细颗粒物降幅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
这样的“天气大逆转”,诚如省委书记赵正永所说,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陕西省委两年三次召开高规格大气治理专题会议;2013年4月,陕西省政府出台《“治污减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并逐年确定目标措施;近两年,全省大气治理方面投入超过50亿元,一项项刚性措施出台,一批批整治结果相继实现。
“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公司目前所用的都是低硫煤;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也完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西安热电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门治凌说道。位于西三环附近的西安热电有限公司肩负西安西郊60平方公里的供热,供热面积达1800万平方米。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企业总是和污染大户相关联。但自去年2月以来,经过一系列设备的改造,短短15个月后,这家热电公司便成为陕西省减少燃煤消耗幅度最大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幅度最明显的企业。
“从检测结果上看,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上旬这段时间是西安市全年最差的一段时期。”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颜昊说。治理西安雾霾,不是一城一地的问题,而是涉及关中这一整片地区的联防联动。那么,如何做好西安采暖期的环保工作?
颜昊表示,接下来这个冬天,工作还有很多,包括燃煤方面的整治,比如要求企业使用优质煤、煤堆上覆盖防尘网、加强对所有燃煤设施的监管、拆除燃煤锅炉等;还有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即要求他们通过围挡、喷雾、洒水、覆盖、硬化、绿化等手段全方位控尘作业;另外,西安环保加强了对大气质量的预警分析和预测预报系统。根据气象局提供的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应该如何去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城乡养老并轨,破局城乡“二元化”
在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朝阳村,村民何维军在村口用上了“会吐钱”的POS机。刷卡,签字登记,刚满61岁的他足不出村,就拿到了每月90块钱的养老金。
目前,在城乡养老试点最早的宝鸡市,由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衍生而来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已经进入1700多个乡村。在这里,可以进行养老金的缴纳、年检、领取、查询、办理低保、就业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2011年,宝鸡市率先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统一,被称为“宝鸡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传统的城乡二元化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弊端?如何让养老金保值增值,社保资金来源更加丰富?陕西在2011年就施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这一举措,成为城乡一体化最好的注脚。三年来,“养老看身份”的时代,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统一后,终将一去不返。
“这两个制度的统一,打通了养老制度的分割,实际推进了社会公平,让农民也分享了城镇化的红利,农村老人来到城市也能享受到同等待遇。政府下定决心,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消灭城乡差别铺平了道路。”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如是说。
未来,陕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加快信息化全覆盖的步伐;积极探索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在社会保障卡的建设应用过程中,正在试点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系统融合,建立统一的全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同时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的系统进行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卡的代缴、代付功能,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手段。
棚户区改造,从“十家院”到舒适小区
在“十家院”里生活了几十年的韩秀娥,是西安市丝绸一厂的老职工,厂子破产得早,生活也十分困难。“为什么叫十家院?那里一个小小的院子里就围了十来家人,一米多宽的院子,我们还得搭着棚子做饭,烧煤,拉风箱。推个自行车侧着身子才能过去。”如今,韩秀娥靠在自家的沙发上,惬意舒适,终于有了个安居的小家。她的家,位于西安市东元路元丰怡家小区,是拆迁安置置换而来的房子,29楼的阳光温暖照耀。
“道北”的棚户区,在西安人的认识中,几乎就是拥挤、条件恶劣的代名词。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难以管理的棚户区成为西安城改、民政部门最为头疼的地区。截至2012年,经过几年的拆迁改造,新城区累计使6.5万户15万人告别了棚户区和城中村,住进了环境优美、方便舒适的新型住宅小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25.4%。2013年,新城区再次启动了建国巷等5个棚改项目,回迁安置群众7500人。2014年3月13日,西安市召开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会,提出未来4年完成4万户以上的棚户区改造。
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专门提出,确保30个月内让群众按期回迁,安居乐业。按照“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服务于保障房建设”工作思路,继续利用好公积金贷款、申请中省补贴、缴纳异地配建费等方式,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配建廉租房,并按照《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配建公租房实施意见》要求,进行公租房建设和收储。
近几年,通过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西安市新增了建设用地1.93万亩,打通城市道路189条。同时,西安市计划加快三环沿线、绕城周边、二环内重要节点城中村和连片棚户区的改造步伐,启动17个村涉及250万平方米的整村拆除,加快推进8200套公租房项目的建设进度及竣工。2014年,西安市启动火车站扩建工程,新建火车站北广场和北候车大厅,“道北”最后的棚户区,也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江舟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祝作利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西安市委常委、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杨殿钟、西安市雁塔区副区长张晓琪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陕西省外经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