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琨
近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医生史明,在榆林支边彻夜做手术后倒下,年仅39岁。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平均每天约超过1600人。中国已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过劳死"事件的频繁发生,不断为我国年轻职工群体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中国人超负荷的工作现状不容忽视!
重点科室成“重灾区"
“白班,小夜班,大夜班,都要时刻在岗,有时一上午就40多个病人,根本不敢喝水,去趟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如果自己值夜班,更是一夜不停忙碌,到了白天就经常容易累、头晕。"在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的刘亚楠告诉记者,结合近年来医护人员倒在工作岗位上,一些重点科室成为这一情况的“重灾区"。如急诊、心内科、儿科、耳鼻喉等重点科室,医院的骨干力量,伴随着工作压力大、对自身健康无暇顾及。有些医护人员,日常对偶有不适的感觉没有特别留心,往往一旦发病就无法挽回。
记者了解到,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午饭都是仓促吃点,甚至没有时间吃饭。“病人大老远赶来看病,好不容易挂上号,尽力不让他们失望,午饭经常延迟到2点以后。"唐都医院医师屈亚琦说,工作期间少喝水就是为了节省时间。
“夜班,手术,高密度的就诊频率,压力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屈亚琦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深有体会,他表示,超长的工作时间,超大的工作强度,短缺的休息和睡眠,还有紧张的医患关系,让医生们时常超负荷运转,身心疲惫。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不少医生在手术前都会出现彻夜失眠的情况,长时间给身体带来极大负担。
据某网站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19家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人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可见,医生的健康状况已然拉响了“警报"。
被迫加班成潜规则
去年刚刚应聘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小张说。对她而言,加班是工作常态。在家的时间少得可怜,大部分都是忙碌的状态。她有时还会通宵加班,上午在家睡几个小时,下午又要到单位。现在身体不像以前那么好了,经常会胃疼、感冒、失眠等。“对我来说,休息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领导让你加班你就得加班,不干就得走人。"
记者调查发现,像小张这样工作状态的年轻白领较普遍。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难找。不少年轻人对现有工作很珍惜,不会随便放弃,所以对老板的加班要求都会欣然接受。加班成为了不少年轻人“为保住工作"不情愿的选择。
“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工作。"一家婚庆公司的小王抱怨,尽管工作量大,人手不够,但老板为减少用工成本,往往不愿意再招人,以致加班成为公司每个人的工作常态。
“再累也得挺着。看看每年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还有什么奢望呢?"夜班出租车司机刘师傅说,从事出租车行业的都是吃的青春饭,到达一定年龄了,身体一身毛病,几乎没有一个司机的身体是健康的,尤其是夜班司机,自己就得了颈椎病,心脏也不太好!
“过劳死"维权难度大
如果行业的发展是靠透支员工生命来换取,这确实是一种悲哀。西安市丁香园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明涛表示,过劳死给社会敲响沉重的警钟,也让现行的劳动保障制度遭到拷问。
据了解,目前职工“过劳死"往往面临维权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过劳死"仅为一个俗称,这个说法既没有医学上的明确定义,也没有法律上的清晰界定。
西京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王琳认为,在医学上并没有一种直接称“过劳"的病症,“过劳"是一个长期积累而对身体造成损伤的慢性过程,难以用一个标准化的、非跟踪性的指标诊断测定。
周明涛认为,应在医学框架内增加对“过劳死"的界定,同时在法律上构建一个包括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健康权乃至生命权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给“过劳死"以最大限度的法律救济。他建议尽快推动“过劳死"的医学认定标准。
新闻推荐
王学川委员向记者指出窗外不足百米垃圾山、臭水沟的位置。陕西科技大学南门外垃圾堆王学川,男,汉族,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9月由德国访问回国,2000年5月加入民盟。200...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