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一位女记者写过一本书,叫《行走中的玫瑰》,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怀揣着梦想上路,一路拼搏,历练到最后的玫瑰,是最美的玫瑰,因为行走,而收获自信,抵达幸福的女人,是最美的女人。
小时候还看一篇文章《只要想的到,就能做的到》,作者在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常怀一个梦想,梦想将来有自己的大房子,别墅,自己的轿车,婚礼在圣洁的教堂举行。可现实中的这个女孩她十分沮丧,家在农村,又非常贫穷,随时都面临着辍学,那个白雪公主的梦想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中学毕业,有好心人的资助女孩子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不过她很聪明,外语学得非常好。后来考大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留学。在那里,她邂逅了一位异国的青年才俊,去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身披洁白婚纱的女孩欣喜地看到一切都按着自己童年的那个梦想来了。
故事看完,当时在心里想,这不过是个巧合罢了。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幸运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当数十年过去,有一天,我也开始回顾,忽然吃惊地发现,这个小概率事件其实已经发生在了我自己的身上。
从三岁背诵第一首唐诗开始,文学就一直是我一个不灭的梦想。尽管这之后曾接受父母的安排,学画,学医,被嫁接上他们未竟的理想,但无论何时,何处,我始终努力以最接近的速度和文学保持并行。哪怕遭遇打击,经受挫折。卫校毕业的时候不到17岁。我的很多同龄人都在上高中。上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医疗单位做美术宣教,当时单位的一位副职领导对我极尽苛责和刁难。所以有人说,苦难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正是在这种从未经历的逆境中,我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学会面对和坚强。
2002年,父亲离世,我于哀痛中学会了担当。学会像父亲一样宽容,豁达地去爱这个残缺的世界。2003年,在生命之痛的洗礼中终于完成转型后长篇组诗《孤独书》的写作。2004年4月被《花城》首家推出,引起关注。之后创作渐入佳境。2006年9月,从小城安康一路向北。我前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校生涯。一路上,风清云淡,火车在田野上奔跑,车窗外,滚滚向前的车轮和高天之上的流云一次次吸引我,打动我。车轮奔驰的速度,白云灵动的飞翔,令我油然生发对生命的感恩和前行的喜。从安康到北京,从驻校诗人,到青春诗会,再到鲁迅文学院,每一回抵达,既是驿站,又是起点,背起行囊,轻装上路,头顶的阳光,道旁不同的风景,未知的远方,有鼓舞,召唤,更有由衷的热爱,神圣的使命和行走在路上那份绝不重复的美丽。
背负着行走之重,安享着行走的快乐。学医,卫校,包括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我可能并不是最耀眼的学生,最突出的员工。但10年,20年之后,母校以我为荣。我的诗歌被评论家冠以故乡小城“安康性”写作。国内诗坛诸多的目光也纷纷“因为李小洛的名字而转向陕西,安康”。当年那位对我持有偏见的领导曾辗转托我的同学转达他对我的祝贺。早已没有了怨恨。我对我的同学说,谢谢他。是的,对那段苦难的岁月,我应该铭记并心存感谢。如果没有那些苦难和风雨,我也许至今还在和顺的生活中满足于无为和平庸。
2006年10月,当我走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讲台,谈论着我的诗歌和我的文学之路,从学生们的眼眸里,我看见自己飞扬的青春。从他们的聆听里我感受到生命的被景仰。首师大一位年轻的女硕士在她的博客写下这样的话:我爱上了我们学校的驻校诗人李小洛。她和她的诗歌足以征服整个世界……那一刻,平凡如草芥,微若蒲苇的我,相信了梦想的传说,也相信了在这个女孩子的眼里,在这个诗意的世界上,真有那么一朵因为执着行走而空前美丽的玫瑰。
简介:李小洛,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安康,学医,绘画。2004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就读第7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柳青文学奖,当选“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度驻校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安康市文联副主席、安康市作协副主席。著有诗集《偏爱》等。□李小洛
新闻推荐
西安夜晚11点后,一盏盏的路灯,在夜色中显得愈发亮堂,郑力正在赶往交通事故现场。此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快16个小时。因为轮他值夜班,他需要连上三个班,工作时间要达到33个小时。记者体验车险查勘员夜班...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