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县绿色文明示范村庄建设一角
“在外地饱受雾霾袭击,榆林还白云朵朵。有时候,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每当一些城市遭受雾霾困扰的时候,生活在榆林的人们会在微信上幸福地晒出榆林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照片。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城市精细化环境管理和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从2009年起,榆林城区空气质量每年好于二级的天数稳定在330天左右,2014年,榆林城区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36天,同比增加14天,其中一级天数达93天。在榆林,市民随时都能享受地地道道的“榆林蓝”,“榆林蓝”也成为塞上榆林的一张新名片。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
依托富集的地下资源,榆林已成为引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同时,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粉尘、废气、煤烟、污水、生产和生活的固废排放,严重污染了生态和人居环境,成为制约榆林全面发展的瓶颈。
2007年1月,榆林市委、市政府做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战略决策,在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总体布局下,榆林人民开始打响“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新战役。
榆林市委、市政府围绕攸关民生的“气、水、声、渣”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蓝天、碧水、宁静、固废、生态、安防、节能减排、环保能力建设”八大工程为载体,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确立了“环境容量是稀缺资源”的理念,促进水资源、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尤其是能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榆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扶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
同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榆林市委、市政府从治理“五小”企业节能减排着手,整合60万吨兰炭企业,鼓励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产业化项目发展,打造煤电、煤焦电、煤化工一体化的环保产业集群。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榆林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主要涉及兰炭、电石、水泥、铁合金和小火电5个行业,共淘汰325户企业的落后产能2208.4万吨;小火电淘汰四户企业共淘汰装机容量11万千瓦。2013年,榆林市淘汰10户落后产能企业,其中电石企业4户,淘汰落后产能7.6万吨;铁合金企业6户,淘汰落后产能6.97万吨。同时,榆林市还建成水泥脱硝设施2套、火电脱硫设施9套,完成了神木、府谷等10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69户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在列入国家减排目标责任书的项目中,5个火电企业脱硝项目已建成投运,4户金属镁企业脱硫项目和1户火电企业脱硝项目正在设备调试阶段,两家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此外,榆林市环保系统积极争取中省支持,该市被列为全省排污权交易试点,制定印发了《交易实施方案》,并联合省环保厅开展榆林兰炭行业排污系数课题研究,通过了环保部总量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优化环境惠民生
在榆林城行走,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忘却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榆林城区一千余户餐饮改用清洁燃料,年减少原煤燃烧50万吨。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线17条,尾气定期检测率达85%以上。到2014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由350万平方米扩大到139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1.8%。城市天然气用户由2万户增加到7.5万户,气化普及率达到70%。购置了5800万元的环卫清扫设备,主城区干道机扫率达35%。2007年底,榆林打响了以天然气、清洁燃料替代有烟煤的战役,到目前,拆除、改造632台套燃煤锅炉,禁烧烟煤范围由最初的54平方公里逐步扩大到255平方公里。
据榆林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日报显示,城区二级以上天数2012年达335天,2013年达322天。2014年达到336天。值得一提的是:好于国家一级天数2011年达42天、2012年达50天,2013年达99天,2014年达93天。
榆林市不仅要蓝天,更要绿地。近年来,该市完成道路绿化40多条,建成休闲绿地16块,绿化覆盖率达到38.96%,绿地率达到32.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6平方米以上。在打造绿色榆林的过程中,榆林市建成国家级绿色文明单位4家,省级31家,市、县级220多家;受保护地总面积达到了370万公顷,占区域国土面积的5.68%。
对于塞上榆林来说,传说中的“桃花水”让无数人神往。水源保护区就是榆林人的生命之泉,榆林采取“五定”监测程序实行定期监测,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提标改造城市污水管网200余公里,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运行,污水处理率达到87.7%。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榆林市还投资1500万元,建成投运了榆林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对全市医疗废物实施集中处置。投资3.2亿元,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场11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同时,认真执行危废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加强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实现安全处置。
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是榆林市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城区27条主次干道划定双向禁鸣区域,设置禁鸣标志。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均控制在60分贝和70分贝以下,合格区域面积占监测区总面积96.7%。安装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45套,累计达到136套,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全部与省、市环保部门监控平台实现了联网,环境监管逐步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宁静的环境让鸟语花香伴着人们进入梦乡。
榆林市还建立了三级突发环境事件预案体系,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4个能化产业集中的县区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榆林市环境监察支队和监测总站能力建设达到国家西部Ⅱ级标准,12个县区环境监察大队和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达到国家西部Ⅲ级标准。壮大了环保监测、监察队伍,增强了环境执法能力。实行24小时“12369”环保举报热线制度,确保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得以解决。
大美榆林幸福家
蓝天白云悠悠飘过,大街小巷整洁干净,榆溪河清波荡漾……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生态、安防、能力建设、节能减排、固废处置”八大工程,榆林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环境管理水平及档次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站在榆林人民大厦俯瞰新区,只见绿树成阴、路网密布、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现代化新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榆林城,70万平方米的榆溪河碧波荡漾两岸,一改榆林黄土加沙漠的城市形象,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这个以煤、气、油、盐等丰富资源而闻名遐迩的能源大市正以城市环境功能升级带动发展转型。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榆林市还全面启动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城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011年12月2日,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同时,制定下发了《榆林市市级生态县、乡镇、村建设标准(试行)》,全面启动了榆林市及12县区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和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了12个生态乡、36个生态村创建,其中,榆阳区黄家圪崂等10个村通过省级生态示范村验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广大老百姓得益受惠,使榆林离“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更进了一步。从今年起,榆林市计划每年安排4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绿色榆林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2014年11月,榆林市被命名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这是陕西省继西安、咸阳之后第三个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设区市。榆林市始终坚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断巩固拓展“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大步从“环境优良”向“生态优先”迈进,为率先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建设美丽榆林而不懈努力! (余林)
新闻推荐
张学凤(星河湾集团副总裁)2014年的中国房地产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很多上市公司和企业都做了战略的调整。例如,有的企业尝试海外投资,也有的企业尝试向其他行业的投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星河湾明确提出...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