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看望省博爱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患者
见习记者李梦倩摄
“从小就听您的故事,没想到在这里见上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1983年,中共中央曾向全社会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时至今日,身残志坚、拼搏不息的张海迪仍是几代人的偶像。昨日,现任中残联主席张海迪来到古城西安,了解这里的残疾人康复事业现状。在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一位渭南华县的董焕芹握着偶像的手,兴奋不已。
有了假肢李卫恢复正常生活
张海迪先后来到省残疾人康复中心、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和莲湖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受到了大家热情欢迎,这其中,包括捧着作品前来见偶像的李卫。
2011年,“无脚考生”李卫跪行11年考上大学的事感动全国,被人们称为“坚强哥”,张海迪得知他的故事后批示,“无论他是否能考上,都要让他站起来。”此后,省残联辅助中心为他装上了假肢,并利用寒暑假等一切机会帮助他进行训练。如今,靠着假肢和手杖,李卫已经能像常人一样生活学习,绘画科目有了巨大进步。
这一天,听说张阿姨要来,正在休寒假的李卫带着自己几年来画成的张海迪画像从家里赶来,他要见见这位偶像,当面向她说一声谢谢。2点半左右,张海迪乘坐的车驶进康复中心大院,换乘轮椅来到人们中间,李卫第一时间迎上去,握住了偶像的手。
阿姨当时说,“看到你的报道我很感动,你也感动了很多人,这么贫穷的孩子却这么有志气,我们一定要帮助你站起来。”张海迪拉着李卫的手,关心他是否适应假肢,还承诺以后要给李卫换更好的假肢。
现在设备有了人才最重要
张海迪于2014年10月6日在康复国际代表大会上,当选新一届康复国际主席。在调研首站——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张海迪不断和病人聊,和医护人员聊,掌握一手资料。
来了多久,效果怎么样,有没有针灸,有没有理疗……走进康复训练区,复健床上,七八名患者正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做着康复运动,张海迪逐一了解患者的情况。
59岁的刘师傅因为脊椎损伤,双腿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现在,他已经能自己走到卫生间。张海迪询问了他的基本病情后,与他聊起来。听到刘师傅说自己“已经生病9年”,她笑一笑,幽默回应:“我是病了55年了,是老病号,比你资格老”,她说,“脊椎病患者最重要的是要很乐观。”
康复训练对医护人员的力气有一定要求,对女性医护人员是一项考验,但她们往往性格细腻,在医疗方面的感觉良好。张海迪询问正在为刘师傅做按摩训练的郭玲玲后说,现在我们有了好的设施,人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热爱自己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呼吁建好国家级医学实验室
1岁前只能看出一些迹象,3岁以后随着语言退化、社交功能障碍才能得以辨识,一般情况下,很难掌握到患者准确数字……自闭症是世界公共卫生领域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早发现、早治疗,帮助自闭症患儿在长大后融入社会?调研中,张海迪对这方面问题格外关心。
在作业治疗室,4岁的闫旭杰握着勺子吃着苹果,因为自闭症,这在去年对他来说还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通过半年训练,现在他学会了简单吃喝,有时还能和大人对上几个词,跟着音乐对上几个短句。张海迪看到这个情景,听到小旭杰在自理方面提高不少,非常高兴。
一旁的儿康中心主任李红霞告诉她,以前康复中心两个儿童康复科室主要做智障和自闭症方面工作,儿童康复中心今年成立后,把预防保健、儿童医疗、神经康复等整合起来,为孩子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自闭症患儿,利用他们对音乐的喜欢,结合律动音乐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效果很好。
“我现在看到的关于自闭症的大部分资料文献都还是美国的,作为临床医院,我们将来不仅仅要治疗孩子们,也要搞好研究。我也多次在各种会上呼吁,一定要建好国家级医学实验室,加快这方面研究,减少此类病症,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在将来能与社会实现融合。”张海迪说。首席记者赵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冯长涛记者谢斌实习生申依晨)“亲爱的小月月,我们是救护站的叔叔阿姨,虽然我们不是你的亲人,但是我们会像亲人一样爱着你。”2月10日,对阎良区新兴街道办邰家村12岁的胡心月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