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传彬
抗战时期,延安有两所著名的“红色高等学校"——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抗战时期中共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现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前身),而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则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原江西瑞金中国红军学校与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的“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20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将其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北红色学校决定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联络站就设在西安。
1938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公学和抗大两校分别抽调了龙潜、张涛、石果、鲁明和李新等6名党员教师,组成了一个招生委员会,奔赴西安去为红色根据地八路军各学校招收学生。在此期间,他们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源争夺战。
一
按照延安指示,招生小组的任务是要把陕北各学校(抗大、陕公、鲁艺、职工学校、边区师范以及卫生学校)的招生任务全部负担起来。招生人员从延安乘八路军大卡车去西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设在七贤庄一号,当时的处长是伍云甫,林伯渠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也住在那里指导工作。招生人员到达办事处后,由组长龙潜领着直接去见林伯渠。办事处把他们安排在七贤庄七号。这里本来是招待所,现在把门口的几间房都给了招生委员会,招生人员立刻布置起来。接待室、谈话室、考试处以及存放档案的地方都有条不紊。并在大门外贴出各校的招生广告,公开招生。
西安的进步报刊早已透露了招生人员要在办事处公开招生的消息,全国许多报刊竞相转载和传播,因此招生工作一开始,来投考的人就络绎不绝,每天少则十几人,多至几十乃至百人以上。从华北来的不少是经过新四军河南确山竹沟通讯处介绍,从华东来的大多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钱之光介绍;归国的华侨多半由廖承志介绍;华南从广州来的多由云广英介绍;西北来的多由兰州办事处谢觉哉介绍,成都来的多由李相符介绍,湖南的多由徐特立(或高文华)介绍。而大多数青年则是看到招生广告或探知消息后,直接到西安来投考的。无论是各地介绍来的或直接来投考的,招生人员都按照规定进行考试——先笔试,后口试。笔试原先在招生考试处进行,后来人多屋少,容纳不下,便在革命公园一间大屋子里进行。因为延安有各种学校,只要有小学毕业以上的程度就可通过。笔试不过测验一下文化程度而已。
考试的重点在口试,口试时与考生对面而谈,对考生的了解比笔试要深入得多。谈话主要是了解政治情况,这些负责招生的同志都是经过训练的,在招生人员面前编造假履历而不露破绽是较困难的。一般青年学生比较纯洁,当问到是否参加过什么政治团体时,都能如实回答,毫不隐讳。当然也有个别人故意隐瞒反动身份。以后的事实证明,招生委员会这次招收的学生中虽然也曾混入个别的坏分子,但绝大多数是优秀青年,后来都被培养成为抗日和革命的骨干。
二
国民党方面看到奔向延安的青年势如潮涌,也搞了个“战地青年干部训练团",遇着外地来的青年就问:“你想到陕北吗?"学生如点头,他们就说:“跟我来吧。"就这样把学生拉到“战干团"。他们常到旅馆,以检查为名,把青年拉走。
为此,来自延安的六名招生委员特地穿上军服,戴上“八路"或“十八集团"的臂章,到车站、旅馆和前往办事处的路上迎接考生。招生人员还在革命公园附近专门办了一个学生招待所安置录取了的学生,然后成批送往延安或洛川抗大分校和旬邑陕北公学分校。后来发生了国民党军在路上拘留学生的事件,招生人员便在招待所把学生编成连队,让他们自己选出连排干部,经过简单训练后,给他们发军装穿上,把他们作为八路军新编的队伍,正式开拔前进,这样就谁也不敢阻拦了。
因一时招收的学生太多,不能全都穿上军装。当时国民党军最重要的一个“检查站"设在草滩,学生们经过草滩时,常常选出刚从国外回来的华侨或富家出身的小姐作代表,去同检查站交涉。检查站称自己的职能是专门检查散兵游勇,追缉逃兵,这些打扮得洋里洋气的少爷和小姐模样的代表们,便拿出证件给他们看。女代表还特地问道:“老总,你看我们像散兵游勇吗?"这令国民党兵和特务们无奈,又说要检查毒品和非法物资,让她们打开行李,装模作样地检查一阵之后,才悻悻地让大家通行。
顽固派见大批青年学生潮水般地涌向陕北,不惜用武力把学生们扣押起来。因为当时正在进行武汉保卫战,国共两党关系还比较好,程潜是蒋介石西安行营的负责人,林伯渠与他有旧谊,所以只要是已被延安招委录取的学生,招委能提出名单和被扣的具体地点,一经交涉,总是可以要回来的。
咸阳是“战干团"经常扣押被延安招委录取的学生的地方,这些学生先被交咸阳县政府拘留,然后经县里说服学生“自愿"报考,再送给“战干团"。所以从咸阳县政府要回延安招委的学生还比较容易,一送到“战干团"麻烦就多了。
1938年5月到10月,大约半年时间,是全国各地青年学生涌入陕北的高潮期。为了减轻西安办事处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帮助武汉办事处,延安招委后来又到武汉设立了招生联络站。但武汉失守后,招生工作取消,仅留西安招生工作仍继续进行。
新闻推荐
□李飞李三才(?—1623年),字道甫,号修吾,明代著名政治家,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抚淮十三年,犯颜直谏,惩治税吏,政绩卓著,是明后期少有的干臣之一。更多的人知道他,是因为当时的阉党强加...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