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鼎文
岐山是周公故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人称道的礼仪文化,就是周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岐山以周礼之乡著称,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发祥地。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地点,有在镐京(今西安)之说,有在洛邑(今洛阳)之说,有在岐邑(今陕西岐山)古卷阿之说。愚以为,制礼作乐有个过程,要完善也要经历一定的阶段,各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但笔者更倾向于周公在古卷阿制礼作乐,理由如下。
其一,制礼作乐的周公生于岐山,成长于岐山。
周公是文王之子,王季之孙,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曾孙。《诗经·大雅·绵》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里的“岐下",就是陕西省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这几句诗是说古公亶父清早起来骑着马,沿着漆水向西行,率领人马来到岐山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就在这里把根扎下。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为了避免戎狄族的侵扰,“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这里的“岐下"就是如今岐山下的周原地区。《诗经》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由于这里土地肥美,就连生长的野菜吃起来也很香甜,且有岐水和渭水等河流穿越境内,水资源丰富,加之北有千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阻挡侵略者,南有秦岭挡住炎炎热流,气候温和,于是古公亶父选中了这块地方,便在此定居下来,并且“营筑城廓室屋",“作五官有司",建立了周国。后来周人认为王气由此开始,便将古公亶父追封为太王。遗址周太王陵和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殿就在现在的岐山县祝家庄境内。
其二,周公的采邑在周,古卷阿有其官邸,在此可以静下心来制礼作乐。
《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于成王。"《(通鉴外纪》卷三引)周公摄政七年期间,是在镐京确定无疑。故而“六年制礼作乐"之事,当在镐京摄政期间。但周公摄政时政务繁忙,人际交往繁杂,故在镐京城要潜心制礼作乐是极其困难的,因而在安排好政事后,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回到环境清静的离镐京不远的古卷阿官邸,组织一班人行制礼作乐大举,是很可能的。历来相传礼乐制度由周公姬旦始创。“周公制礼"一说始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其曰:“先君周公制周礼。"在以后被发现的(逸周书》中,还提到了周公制礼的具体时间、地点:周公摄政君天下,平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治。这段话,把周公制礼作乐的时间,限定在了摄政的第六年,而且是在镐京一带。而那时周公的采邑是以古卷阿为中心的周地,这个“周"又是王畿之地,选择这么一个离京城很近、可以“宁静致远"的清静处而又是自己官邸的地方来制礼作乐,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其三,岐山周公庙的乐楼是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修建的。
进了岐山周公庙大门,往前走100多米,就是周公庙的第一个景点——乐楼。乐楼正面靠中间的对联是:临流水犹听古乐;遇崇山若仰大贤。此联由周公庙的地理特征联想到3000多年前的悠悠往事,充分体现了对儒家元圣周公的仰慕。靠两边的楹联是:江山鼎盛八百载;礼乐钟鸣三千年。此联歌颂了靠仁政德治延续了800余年江山的周王朝,也对周公制礼作乐的重大历史影响作了充分的肯定。而乐楼背面二层两根柱子上的楹联则是: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贯宇宙;訓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昭古今。这座乐楼,就是为纪念周公姬旦制礼作乐而修建的,因为制礼作乐最能说明周公的经天纬地之才。乐楼的存在,对周公隐居古卷阿制礼作乐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其四,岐山被称为周礼之乡,周礼的传承最为突出。
在民间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必然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神州大地的岐山臊子面,就传承着周礼的精神,体现着中华礼仪文化的魅力。吃岐山臊子面是有讲究的,吃之前要给天地神灵、已故祖先泼汤,接着长辈吃,小字辈后吃。意谓天地神灵赐福于祖先,祖先赐福于后代,长辈赐福于小字辈。这种吃法寄寓着很深的教化效用,传承着敬天敬地敬祖先敬长辈的文化元素,也是一种礼仪。岐山臊子面主要在岐山县境内盛行,其中数当年周国京都之地东北乡京当、祝家庄、蒲村一带的臊子面最为正宗。由此也可以说明,3000多年前的岐山地区是周原的核心,是周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发源地。
(作者系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岐山县政协特聘委员兼文史研究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佳静)4月10日上午,省政协副主席、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李晓东在西安会见了台湾台东县议长饶庆铃率领的来陕参访团一行。李晓东对台东县青年民意参访团一行来陕参观交流表示欢...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