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佳妮 实习生 王丽娜 通讯员 叶亚楠
如今,农村年轻人纷纷怀揣梦想跳出农门,中老年人正成为农村耕种的主力军。据汉台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农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农业生产总人数的76%,平均年龄接近50岁。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
面对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趋势,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样产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汉台区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以实施“农业倍增工程”为契机,从培育新型主体、改变经营结构、构建销售网络等方面入手,破解了困扰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问题。
A、培育新型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在龙江办事处西郑营村,谈起本村种地状况,60岁的郑小庆不无忧虑地说,全村2000多人,外出务工700多人,留下种地的大多是“613899部队”(儿童、妇女和老人)。
老郑说,种粮效益低,一亩地忙活一年,除去成本收入只有600元左右,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区委农工部提供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老郑的说法——全区农民收入结构占比为:外出务工46%,家庭经营收入38%,转移性收入10%,财产性收入6%。
近年来,由于年轻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高龄化日趋严重。明天谁来种地?成为紧迫的问题。
2011年以来,陕西省试点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西郑营村34岁的郑智杰,今年3月考取了高级职业农民称号。他拥有10台农机,流转经营了320亩水稻和油菜。他说,2012年自己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种植,还为村民提供“代种、代收、代销”服务。“代种一亩,收费360元;代销则以高出市场10%-30%的价格帮助村民出售。”
大面积土地如何耕种?郑智杰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机育机插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新趋势!“如今,政府扶持力度很大。对流转和代种的土地,每亩补贴100元和50元,农机补贴更是高达50%。”
汉台区农业局局长薛强认为,扶持和建立以职业农民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有效途径。目前,汉台区已培育2名省级高级职业农民,8名市级中级职业农民和132名初级职业农民,名列汉中市前茅。
B、改变经营结构:增强集约化生产效应
——破解“如何种地”难题
汉台区有61万人口,31.9万亩耕地,人均农业耕地不足一亩。受传统农业“分散、单一、闭塞、规模小、效率低”等局限,农业生产存在跟风种养,靠天吃饭现象。
面对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影响,农业发展受到价格“天花板”和经营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传统农业本高利薄,缺乏劳力。如何摆脱“困境”?
实践中,汉台区探索推行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集中配置,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地破解了“如何种地”难题。
武乡镇中原农业园,大棚里的西红柿、草莓,格外鲜艳;智能化育苗中心内的红掌、长寿花等,争奇斗艳;鱼塘、猪厂,一片兴旺。园区负责人王汉林介绍,园区实施“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模式,经营品种涵盖蔬菜、水果、家禽等30多种。“规模化种养,精细管护是关键。”王汉林说,园区聘请36名农技人员,开展双层温室大棚育苗、营养胚盘底加热等技术,通过“猪—沼—菜”循环种养,不仅节省了成本,且品质好,还能提前一个月上市。
作为汉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汇力和成祥米业公司,采用的是“公司+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在徐望、老君等镇推行水稻订单种植5万余亩,带动农民户均增收300元左右。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铺镇狮子村,采取“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390户村民发展1400亩蔬菜,实行统一供种、管护、销售,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格局。在汉王镇白庙村文文家庭农场,农场主周文文介绍,农场主要靠家里人打理,经营农家乐、果园、花卉、垂钓池、蔬菜种植等,向市民提供观赏、示范、体验、科普培训等多种服务。
区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区流转土地3.4万亩,培育家庭农场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省市农业园区15家,有力地带动了汉台农业集约化生产。仅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6.51亿元,同比增长5.7%,居汉中市第一。
C、构建市场平台:三级农产品销售网
——破解“产销矛盾”难题
对于不能外出务工,只能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来说,建立多样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帮助他们把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对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解决农产品“卖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汉台区共建成17个城区农产品市场,13个集镇农贸市场和诸多个田头交易市场,通过实施“农超对接”,与城区民生、桃心岛、华盛等多家超市达成供求协议,构建起区、镇、村三级农产品市场网络。
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汉中市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市场负责人周汉生介绍,本地菜源占市场40%左右,主要来自汉台、城固、南郑等地,带动全市5000余种植、养殖户;交易面辐射宁夏、广东等20多个省市;年销售蔬菜30万吨,销售收入9亿元。
汉台区还因地制宜,在部分蔬菜水果集中区域,建立起田头交易市场,使农户足不出村就解决了销售问题。在汉王镇汉明村柑橘交易市场,村支书李成林介绍,每年10-11月,就会有西安、新疆、东北的客商,上门收购全村80%的柑橘。
另外,网络营销也方兴未艾。在区农业、商务等部门帮扶下,春雨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佬玉米系列产品,去年交易额逾100万元;御臻富硒柑橘,通过淘宝网将产品远销到新疆、俄罗斯等地。在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方面,全区已认证有机蔬菜产品13个,无公害产品23个,“褒河蜜橘”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永锋实习生何宇)7月27日,记者从省林业厅获悉,陕西省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森林保险面积扩大到9000万亩,公益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陕西省在西安、宝鸡、延安、汉中、韩城等11个...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