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丹 实习生 李玺
“我先到22楼,一层一层往下走,厚着脸皮去敲所有可能给赞助的机构,有的时候脸红得说不下去,尴尬得很……”张明晏正在回忆加入西安外国语大学新传学院外联部的第一份工作,他的同学都知道,大一时候的张明晏跟女孩子说话都脸红。
毕业一年,却已创业5年,如今的张明晏25岁,已经是陕西华艺时代艺术培训中心校长,西安传友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为了谋生不得已在校时创业
张明晏的创业之路从大一开始,谈到为何会创业,他用“被逼的”来回答。
张明晏来自紫阳县农村,学习广播电视编导,学费比一般专业要昂贵许多,所以他总想着给家里减轻负担。刚入校不久,他打电话告诉父母说自己解决生活费,“没想到紧接着就吃了一个星期的馒头和酸白菜,我的胃都受不了了。”为了赶快解决温饱问题,他决定:出去找点事做,赚钱养活自己。
于是,加入外联部,跑业务、拉赞助、做条幅……周六,其实完全可以在学校游戏、睡觉,他愣是闯遍了22个楼层的所有办公室,费尽口舌。坐在22℃的室内,白色衬衫的胸前都被汗水打湿,张明晏分明没有意识到他讲得有多痛快……
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几千个电话号码,他说:“我记着每一个打过交道的大小老板的电话和地址。”那是他的人脉末端。屡败屡战之后,出门理个头发,他都能和理发店老板谈成一次合作。
凭着那样坚持和努力,张明晏接触到越来越多校外的人和事,同时也不断积累资金和经验。这其中,他接触到了艺考培训这个行业,和他所学的专业紧密相连,由此他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看准了市场,到大一下学期,张明晏自己设计、制作招生传单,花1000元租一个三室一厅的屋子作为艺考培训教室,开始正式创业。
从那时起,他周内白天上课,晚上梳理,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一册教材,所有的周末都用来招生。“作为大一学生,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我的诚意和认真足以让他们最后都选择我。”通过学生、家长口口相传,最开始他教了十几名学生,并且全都考上了大学。惊喜给了他足够的动力,第二年,他招了60多个学生。
学生会外联部长、记者站站长、志愿者队队长,主持创办了杂志《西外寰宇》,还在西安电视台实习,“身兼多职”的张明晏在忙碌中他学会了统筹。他告诉记者,因为工作都是相通的,再忙,他的时间都够用。
当学员数量扩展到120多人时,他开始寻求向外合作,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才大四就以该校教务处主任的身份处理公务。但由于在教学认知上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他再次独立出来,决心成立自己的公司。
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之后,张明晏找家里亲属投资20多万元,同时向银行贷款近百万,于2014年9月28日签订协议,正式收购当时濒临破产的华艺时代,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培训中心。
在感恩与责任中壮大
如今,张明晏已经还清所有的银行债务,学校平稳发展。他把父母接到西安来,不再让他们受累;大二时的学姐由女朋友晋级成为妻子,同甘共苦之后共同奋斗……
来自农村的他深知眼前生活来之不易,深知人要懂得回报,所以他总是告诉学生要懂得感恩,不忘回报。创业5年,3年时间坚持回母校毛坝中学,开设免费的培训班,帮助将近20名艺考生走进大学;为贫困家庭的学员减免学费,赠送免费午餐。
“教育是个良心活,这其实是最大的感恩。”张明晏要把做教育作为一辈子的目标。他认为教育机构待挖掘和整合的资源还有很多,企业要想在众多教育机构相互竞争中生存下去,就需要不断创新。目前,在咸阳市长武县,张明晏团队正在研究开发多学科、各年龄段的课程教育,除艺考之外,将幼教、课外培训等纳入其中,实现学生教育的一条龙服务。
“只要坚持,做到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就够了。”张明晏这样鼓励自己。
新闻推荐
卢卡小镇由新恒地地产倾力矩献。新恒地一直秉承:“筑梦、筑家、筑生活”的企业理念,立足地产,躬耕研发,致力成就都市未来人居理想,在“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与“不断营造人文关怀的高品质生活”的...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