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魏添 实习生 文君
“紧急备勤通知:长安区秦岭小峪突发山洪,9名游客被冲走,约50名游客被困山上,我队现准备前往协助救援,请有时间参加行动的队友在秘书组长处报名,待信息核实准确后,随时出发。要求:浮力马甲、绳索、速干长袖、换洗T恤、防蚊虫药品、手台、帐篷和睡袋等设备。”
8月3日17时30分左右,蓝天救援队的QQ群上发布了这样一条紧急备勤的信息。随后,救援队15名队员集结赶赴现场开始救援行动。
“遭遇险情,请找蓝天救援队。”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开始在陕西户外“驴友”圈里口耳相传,成为众所周知的“行话”。
陕西汉子走上志愿救援之路
“灾区余震不断,物资缺乏,我们的搜救工作极其困难,由于用水困难及救援任务繁忙,只能用携带的消毒纸巾做简单清洁。”提起三个月前在尼泊尔的救援行动,陕西蓝天救援队队长袁逍说道。
原本做着小生意过着平静生活的袁逍,经历了汶川地震之后,在爱心的感召之下,开始从事民间救援工作,从此,他的生活便与抢险救援紧密相连。40多岁的他先后参加过四川雅安地震救灾、甘肃岷县地震救灾、天水泥石流洪涝抢险等救援行动。
作为最早奔赴加德满都震区的中国民间力量,他和其他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救援人员一起,在危险震区,从事着紧张的搜救工作。
在陕西蓝天救援队伍里,有很多像袁逍这样的志愿者。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市民,只是因为热心于公益事业,在灾难发生之时,抛下手头的本职工作,与亲人挥别,奔赴抢险救援第一线……
“紧急求救!紧急求救!”7月12日凌晨,陕西蓝天救援队的值班室接到了一个紧急求救电话,有一名参加户外活动的驴友与大队伍走散,被困秦岭冰晶顶。接到消息后,救援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迅速集结救援人员,赶往搜寻。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紧急行动,队员们终于找到了被困驴友葛凯斌。“多亏了蓝天救援队的兄弟姐妹,让我脱离了险境。”看到蓝色衣服的那一刻,葛凯斌热泪盈眶。
自2012年正式成立以来,陕西蓝天救援队已参与救援行动40多次,成功解救遇险驴友50多名,被驴友们亲切地称为“户外运动的保护神”。
2012年国庆假期,华山游客大量滞留,有网友通过微博发送网络求救信息,看到消息的蓝天救援队员立即赶往华山景区,成功接到多名游客。当天晚上,游客们安全抵达西安。这一行动更是得到公安部的高度评价:陕西蓝天救援队从内心迸发出的热情,像一团火焰,照亮了三秦的夜空。
提高防灾意识至关重要
“眼前的一座山掉了下来,我们却无能为力。”谈起2013年在天水娘娘坝的救援经历,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他们认为,在地震、泥石流发生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防灾意识,掌握基本的救援知识。
长期以来,“预防为主,防减结合”一直是我国灾害治理的基本原则。如何向普通民众传播防灾知识,如何做好抗灾宣传,是关键问题。
作为一支源自民间的志愿者队伍,蓝天救援队一直倡导志愿者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精神与理念,致力于户外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并作为政府应急力量的有力补充。
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和理念,从队伍成立的那一刻起,蓝天队员们便将科普宣传视为重要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灾前宣传比灾后救援更为重要。”负责外联工作的赵红对记者说。赵红是蓝天救援队为数不多的女队员之一,在长期的抗灾宣传中,她自己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赵红介绍,两年多来,队员们进学校、跑社区,把救援知识带给千家万户。“我们甚至去了很多家幼儿园,我觉得这件事情要从娃娃抓起。”袁逍对此深有感触,“救援知识要点点滴滴积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知道如何防范灾害,就算遭遇险情也不会手足无措。”
以心肺复苏为例,在对灾害中昏厥的幸存者进行施救的时候,队员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常常就是心肺复苏。“一个简单的施救行为,却有可能将受困的生命从鬼门关拉回来。”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举例说,曾经有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学会了心肺复苏,成功对小伙伴进行了施救。
袁队长提醒大家,夏季儿童溺水事件频发,让孩子掌握救援知识至关重要。
未来发展需要各界支持
“蓝天是什么?人道救援机构。专业化的应急志愿者机构。推动中国应急体系发展的先锋。安全意识与应急知识的传播者。”在陕西蓝天救援队的官网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陕西蓝天救援队开始由单一山野地形救援组织向民间综合性专业救援队伍方向转型,先后派出西安、咸阳、榆林三地9名骨干队员参加并全员通过完成了国家地震局初级地震救援技术培训课程,为队伍向城市综合救援队转型夯实了基础。
袁逍表示,作为一支民间的公益救援组织,从成立的那天起,蓝天一直在努力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力求以专业的知识、草根的精神,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和安全知识的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
但是随着救援队伍的日益专业化,蓝天救援队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首先是资金问题,我们队员从服装到设备都是自费的,随着救灾技术的进步,救援成本也相应加大。”袁队长苦笑着说,“救援设备的改进急需资金,希望更多有物质能力的人能为公益救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公益团队,队员们同时扮演着无私奉献的公益角色和养家糊口的世俗角色,因此,也不得不面对志愿服务和本职工作的矛盾。在接受采访时,有队员坦言,每次执行任务之前都需要向公司领导请假,久而久之难免会影响自己工资和奖金,甚至有队员因此而被辞退。
对于这个问题,陕西省地震局总工程师、《灾害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袁志祥认为:“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志愿者的权益,让他们在从事公益事业时没有后顾之忧,这在西方已有先例。”
7月28日,在唐山大地震39年的特殊日子,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彩云对蓝天救援队寄予厚望:“希望蓝天救援队员把意见带进来,帮助宣传地震知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艳通讯员段黎明实习生张蕊婷)近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迎来了旅客出行的高峰期,为了让旅客在暑运期间安全、方便地乘机出行,海南航空西安营运基地结合今年特点,发布暑期乘机出行温馨提示。一...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