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第二幼儿园园貌
冯丽 韩冰浪 李永东 胡伟伟
在杨凌,基础教育已经不是过去的模样。
今年夏天,杨凌示范区二批本科上线率一举前进了七个位次,排名全省第三。
“二批本科上线率”一直被看作区域教育水平的“晴雨表”,是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评判的“风向标”。杨凌交出的这张“成绩单”,在让很多教育同仁们觉得钦佩的同时,也让杨凌人民群众对示范区教育事业平添了一份敬意和信心。
在教育事业上自加压力,奋勇争先,实现追赶超越。这是农科新城——杨凌,对人民群众要求和期待的庄重回应,也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对人民群众承诺与誓言的郑重回答。
“办好基础教育,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的重要举措,是造福杨凌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是增强示范区发展后劲的关键,是擦亮举起示范区金字招牌的有效方式。”2014年教师节上,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对示范区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至今仍然让每个杨凌教育人铭记于心。
将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凝聚全区意志达成的一致共识,也是杨凌全域一体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教育均衡发展,要与全域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要超前谋划,科学布局,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杨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的话,是鞭策更是激励。
为逐步建成与国家农业高新区相匹配的现代化教育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原来分属两个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单设教育部门,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管理力量。示范区管委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2-2014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共计10.4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4.4%,占年度GDP的4.1%。同时,每年额外整合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教育软实力提升。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戮力奋进,深化改革,探索创新,全区教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仍需不懈努力,杨凌示范区将进一步突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宝平如是说道。
全域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促城强农”
“短短几年,一所现代化的新学校取代了以前狭小简陋的村办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足以和城里学校媲美,教学质量一路逼近区老牌名校。”邰城小学(原李台乡中心小学)校长甘永西高兴地说,这所以前仅有22名教师、学生不足300名的农村小学,根据城镇化需要,整合了2所薄弱学校,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55名教师1206名学生的城镇学校。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甘永西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政府投资1500万元选址新建的邰城小学,校园面积由原来的466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9800平方米,比老校扩大了4倍,校舍由原来的1320平方米砖木结构变成了现在的5470平方米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八级。学校少队部、图书室、美术书法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1部21室配套设施齐全,原来不足7000册的图书现在变成了41000多册,学校还建成标准化操场,装有电子防盗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校园消防系统,中央空调冬暖夏凉。每个教室都装有电子白板、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
邰城小学的新旧变迁是杨凌示范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针对全区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的发展趋势,杨凌对校园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思路,稳步实施合校并点,在城区和镇办居民区内设置新学校,将部分生源萎缩的农村小学改建为教学点或幼儿园,对城区部分学校进行扩容,校园网点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近三年来,全区累计投资2.7亿元,完成单体项目54个,全区新增校园用地面积59728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8800平方米,全面消除了农村学校土操场,添置了学生用计算机1200多台,教师用计算机700多台,更新标准课桌凳5000套,增加图书10万余册,安装多媒体260多套,学校办学条件、部室建设达到了省颁标准。全区学校实现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电子白板基本全覆盖,教师人均1台电脑,学校全部接入宽带网络。
2011年,杨陵区被列为陕西省率先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县区,2012年,教育部批准杨凌示范区成为国家城乡统筹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要‘促城强农\’齐头并进式的整体发展。”杨陵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尹卓说。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失地农民的增加,杨凌示范区结合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紧邻居民安置小区,在五泉镇和揉谷镇先期试点建成两个教育园区。教育园区高标准建设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园区内建有乡村少年宫,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培养学生体音美等艺术特长。教育园区的建成,让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赶上甚至超过了城区学校。
今年春季,高新第二幼儿园的开园让永安村的村民们喜出望外,“这么好的幼儿园,我们以前在大城市才能看到,没想到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这所占地2700平方米的农村社区幼儿园,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添置设施设备,完全按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齐全,教师队伍素质精良,成为全区幼儿园建设的新标杆,吸引了全区乃至西安等地的幼儿园前来参观学习。
现在,杨凌示范区像这样的家门口优质幼儿园增加到了10所。得益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区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建五泉、揉谷等10所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5%上升到2015年的93%,初步形成了区、镇(街道办)、村三级服务网络,结束了农村没有公办幼儿园的历史,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该区第二期学前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将再增加10所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三级服务网络,使全区公办幼儿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5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量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50%以上,彻底解决全区幼儿“入园难”问题。
“实干+实战”培养高素质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高新小学我不仅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学到了他们从教的专业精神。”近日,交流到高新小学任教的揉谷镇中心小学教师霍栓栓深有感触地说。
根据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安排,霍栓栓于2014年秋季由农村的揉谷镇中心小学交流轮岗到城区的高新小学任教。学校安排他担任五年级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并给他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一年的“实战”学习使他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和霍栓栓一样,仅2014年秋季学期,全区有12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15名校(园)长、20名教师、35名教学能手进行了交流轮岗。按照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杨凌示范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符合条件的校长教师全员轮岗交流,逐步实现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在交流轮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不适合教师工作的人员从教育系统分流出去,推动建立教师和校长统一管理、动态流动、均衡配置的有效机制,促进全区教师的优化组合,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建立起了教师补充和培养长效机制。三年来,全区通过招聘免费师范生、名优教师以及公开招聘新任教师等途径,共补充教师207名。通过“国培”、“省培”、“阳光师训”等岗位培训活动,保证每名教师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1次,专业科目培训不少于48学时。近几年,累计培养出省、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315名,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引领性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体系。
为推动教师队伍加快发展,强化骨干教师示范引领,杨凌示范区教育部门启动实施了“杨凌名师”培养计划,在各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成立“名师培养工作室”,每年分别下拨1万到2万元的工作经费。同时,在各校成立学科小组,每年给予每个学科小组5000元工作经费。
“我们每年在全区教师中开展‘杨凌名师’评选活动,获此荣誉的教师,每月颁发500元名师津贴直至离开教学一线岗位。”杨凌示范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张少文介绍说,“杨凌名师”还享有参评“三秦名师”、国家其他教师荣誉称号及更高级别职称的直接推荐权。
为了让优秀教师愿意去农村,留在农村工作,杨凌示范区规定,新招聘教师必须在农村工作两年时间,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在现职内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并给全区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单独增加400元生活补助。针对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不足的现状,建立了体音美教育中心,将全区体音美教师统一管理,统一分配课程,以“走教”方式上课,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通过优化师资配置,提高薄弱学校师资和教学水平。
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杨凌示范区改革中小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类考核相结合,坚持向一线代课教师倾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优化和规范了中小学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杜绝因人设岗,避免人浮于事;进一步提高和保障教师待遇,杨凌教师工资每月平均比周边县区要高出七八百元;每年评比一批先进教师,召开大会予以表彰,增强教师的荣誉感。种种措施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工作上受重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地位,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杨陵区高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郭庆文感慨地说:“参加工作30多年,近几年区上和学校的教育变化尤其让人欣喜、欣慰。各级领导重视教育,教师们安心工作,大家拧成一股绳,卯足劲干教育,整个教育环境和教师队伍的精神让人振奋。”
把优质学校办在群众家门口
虽说今秋开学报名已经结束,可杨凌高新第二小学(原来的陈小寨村小)负责人强广林仍然觉得“压力山大”:因条件限制,今年入学新生只能招2个班,比去年少了一个班。面对拥挤的报名家长,强广林觉得有一份信任和责任担在肩上。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所农村学校,去年以前因教学质量差导致生源连年流失,每个年级仅有二三十个学生。短短一年多时间,全校学生就由原来的一百多人暴增到452人,原来空荡荡的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
“高新第二小学的脱胎换骨是政府部门向社会购买教育服务的成功范例。”杨凌示范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张少文说。高新小学是一所民营性质的优质学校,教学质量多年来稳居全区首位。去年7月,陈小寨村小更名为高新第二小学,交由高新小学托管。两所学校分校不分家,统一教师调配,统一业务考核,统一薪酬标准,统一管理模式。高新小学副校长强广林负责高新第二小学日常工作,学校主要服务陈小寨村、邰东社区及周边入区企业。
“高新第二小学公办教师的身份不变,人员薪酬高出财政工资部分和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部分都由教育部门买单,算下来一年也就30万元,等于我们花了30万元办了一所优质校。”张少文说。去年年底学生素质监测显示,高新第二小学由原来的第16名(全区共17所小学)跃居到第三名,而且有个班的平均分甚至高出了高新小学一个班的成绩,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
“家门口有了优质校,我们再不用四处去择校了,孩子上学方便,大人也能放心做事了!”陈小寨村附近的村民们纷纷把孩子转回来读书,就连城区的家长也慕名送孩子来高新第二小学上学。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就近上学,上好学”,在示范区管委会支持下,杨凌教育系统在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的同时,大胆探索,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统筹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采取多项举措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高新第二小学就是杨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成功实践。
2014年秋季学期,按照区域合作、中心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杨凌全面推行大学区管理改革,全区划分为10个大学区,实行管理、设施、教师、培训、课程、教研、备课、监测、评价“九统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有效缓解“择校热”。
2014年,在省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区内学校与西安中学、西安小学、西安交大附中等学校开展“一对一”合作帮扶。2015年,示范区管委会又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与此同时,杨陵区与眉县、武功县等周边教育强县建立了对口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在全区建立起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省地之间广泛有效的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智慧教育”让孩子们学得更好更轻松
“现在,我们测试一下刚学过的内容。”高新初级中学七年级二班教室,英语教师郑敏边说边轻点手中的平板电脑,检测习题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同学们人手一个IRS反馈器,争先恐后地抢答,整个教室气氛活跃有序。
“IRS反馈器让老师可以快速、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同时利用柱形图、饼状图等进行分析,便于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郑敏说,智慧课堂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与传统课堂相比,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能力与基础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有针对性地单独推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智慧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只是新鲜有趣。学生苏颖颖课后做作业时遇到了“拦路虎”,反复观看老师推送的微课视频仍没搞懂,轻点软件把难题“飞递”给了老师,“老师解答后很快会发回给我,一对一教学,可方便了!”
“阳光教育+智慧课堂”是2014年起杨凌示范区教育部门精心打造的教育品牌,用高效课堂理念设计课堂,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课堂,借助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和反馈器在Wifi环境下建构的无线系统,实现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展示。同时,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积极筹建教育大数据库。目前,6所试点学校的32间智慧教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面推广“Team-Model”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专门为全区教师量身开发的《教育信息化TEAMMODEL智慧教室实训教材》也已由西安交大出版社出版。各学校纷纷制定智慧教育考核奖励办法,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杨凌智慧教育建设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2015年4月,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杜金山走进高新初级中学“智慧课堂”,在听了语数英3节课、看了36节课后,评价说:“杨凌高新初级中学在短短两个月实现‘新常态、有大展’,真的了不起。”
如今,“智慧教育”已成为杨凌示范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引擎。结合全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智慧杨凌”建设,杨凌示范区教育部门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区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20M光纤接入,各中学达到50M,数字网、校园网全面建成投用,“三通两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2年,杨凌按照“示范引领,由点到面,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启动了“高校课堂改革”。经过三年的推进实施,各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一课一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15年,全区“两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二本以上上线率文史类位居全省第二,理工类位居全省第五,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三,综合排名比去年提高了七个名次。中考成绩也普遍提高,优秀生比例更是大幅提升。
高质量快速发展已成为杨凌教育的新常态。目前,杨凌示范区是国家二类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城市、是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14年,杨凌高分通过了陕西省“双高双普”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评估验收,2015年接受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的评估认定,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的标准。全区5个镇(街道办)中有4个是陕西省教育强镇(街道办)。
教育发展永远在路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给杨凌教育人的是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杨凌示范区教育部门正按照管、办、评分离的思路,积极筹建第三方教育质量研究评估中心,依托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抓好素质教育质量检测,为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改进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研究制定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价办法,推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科学合理的教师、学生评价机制。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张少文说,杨凌示范区将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突出城乡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特色化,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成陕西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杨凌基础教育现代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秦骥)记者从西安市环保局获悉,2015年8月份,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天。轻度污染7天、中度污染1天。1-8月份西安市优良天数共17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1天。在污染的8天中,6天首要污染...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