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睿 刘曌琼
形成统分结合、规范有序的新区干部队伍
——访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明平英
记者:西咸新区的跨越发展,首先就是对体制机制的大胆改革,您认为在转型过程中,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明平英:西咸新区经过4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理顺体制机制,还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为新区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特别是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在西咸新区发展的关键时刻来西咸新区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我们西咸新区的干部来讲,首先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同时,省委书记赵正永对新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也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开发建设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记者:面对西咸新区1+5的两级管委会管理体制,您认为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如何形成西咸特色的管理体制?
明平英:西咸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体制特点就是统分结合。按照赵书记“理顺关系、统分结合”、“现在进入新的阶段,统的这块要加强”的要求,统筹好新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认真调研,制定全区今后一个时期统一的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原则、措施等做出统一安排。二是要改革完善新区干部队伍管理体制,一方面充分尊重各新城在各自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强新区党工委对各新城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监督,在全区形成机制灵活、规范有序、充满活力、有利于人才聚集创业、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有利于各项事业发展的良好用人氛围。三是要建立健全新区干部的交流机制,打破壁垒、畅通渠道,实现新区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干部的交流互动,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同时,西咸新区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确保全体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真受教育、提升素质、严于律己、创业争先,在全区上下形成践行“三严三实”的浓厚氛围。以专题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建设,为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筑牢组织保障。
记者:在对外协调上,西咸新区如何进一步理顺外部关系?
明平英:2014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陕发[2014]10号),对理顺西咸新区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咸新区将对省委10号文件落实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对没有落实的事项列出清单,主动向省级相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尽快协调解决,确保省委10号文件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以理顺新区的体制机制,推动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执纪监督走向常态化 确保党员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访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杨朝宁
记者:开发区是贪污腐败和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西咸新区在进入常态发展后,如何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杨朝宁:抓干部作风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是否务实、管用、对路,要靠实践来检验。纪检监察工作要积极适应新区已经步入转型发展、精细发展、常态发展的阶段特征,进一步抓好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为新区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着力构建“大监督”格局,实现执纪监督常态化。
记者:大监督”的格局涉及哪些方面?
杨朝宁:把纪检监督和其他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大监督”格局。一方面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理顺新区纪检监察工作体制,完善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另一面,要坚持“开门反腐”、“联合反腐”的理念,积极整合审计、下属企业监事会、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资源,主动与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的各有关单位开展廉政共建,形成做好监督工作的强大合力。
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发挥纪检监察作用?
杨朝宁:西咸新区把全面从严监督与突出监督重点结合起来,实现执纪监督的精细化。一方面,要把新区所有干部、所有工作全部纳入监督范围,确保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把监督工作的重心聚焦在掌管人财物、容易发生腐败的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土地招拍挂、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管、征地拆迁、干部提拔任命等重点领域一定要紧盯不放、紧抓不松,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把重要节点监督与日常常规监督结合起来,实现执纪监督的常态化。一方面,要抓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干部调整等特殊时段,及时谈话提醒,大力开展各类专项整治,确保特殊时段不发生腐败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述职述廉、民主测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廉政教育等制度,继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始终保持查办腐败案件的高压态势,加强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确保党员干部都能“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算好土地账 助推新区精细化发展
——访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喻建宏
记者:西咸新区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是如何做好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的?
喻建宏:赵正永书记在省委专题会议讲话中要求西咸新区要算好土地的节约账、利用账。我认为,只有算好这两笔账,才能将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土地承载和节约集约用地两个目标,使现代田园城市“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核心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按照规划,未来田园城市的土地空间格局是:“272”城市建设用地40.8万亩;耕地和生态用地约78.3万亩,其中26.5万亩耕地作为基本农田进行永久保护;新城之间的道路交通等用地约13.2万亩。西咸新区成立之初,“272”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中,仅城镇、村庄等现状建设用地近16万亩,这部分土地多数布局比较分散,建设强度较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要实现田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对这个区域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和腾挪改造。四年来,西咸新区支付了征地拆迁费240亿元,征收土地近12万亩,涉及330多个村庄,占全部村庄的70%以上。盘活村庄、乡镇企业等低效利用土地4.17万亩,其中拆迁村庄74个,面积2.57万亩,拆迁村庄约25%的土地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约75%的土地用于新区开发建设,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目前,西咸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下降,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四年来增长了250%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了60%以上。
记者:在土地利用上,西咸新区如何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喻建宏:针对开发建设初期以投资为主的建设规律,西咸新区既发挥土地的承载功能,又发挥土地的融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四年来,西咸新区获得省政府批准土地14.4万亩,已征收储备土地11.8万亩,其余2.6万亩正在实施征地拆迁。在已征收储备土地中,西咸新区已供应土地7.1万亩;1万多亩作为今后产业、地产和基础设施的预留用地;还有3万多亩,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行储备土地融资证制度,将其用于抵押融资,融资规模300多亿元,这已成为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的主要融资手段。
记者:进入新的阶段,西咸新区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助推精细化发展?
喻建宏:当前,西咸新区进入了转型发展、常态发展和精细发展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对西咸新区开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省委专题会议和赵正永书记讲话精神,继续算好土地账,助推西咸新区精细化发展。一方面,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杜绝浪费和低效利用土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更加充分发挥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作用,不断显化土地指标、土地储备、土地收益、土地融资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整合土地资源,使土地要素成为西咸新区建立大融资平台的内在资本纽带。
突出特色功能 实现“三个发展”
——访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
记者:围绕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理念,秦汉新城如何在开发建设上突破创新?
杨占文:按照“转型发展、常态发展、精细发展”要求,秦汉新城聚焦定位,深化认识,在做好核心板块、快捷交通的同时,将发挥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文化区。
记者:目前建设的核心板块内容有哪些?
杨占文:围绕渭河北岸综合服务区、周陵新兴产业园区、原北医疗健康产业区三大核心板块区域,秦汉新城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医疗健康、文化创意、新兴材料等特色产业,切实把核心概念落实到项目主体上。同时,我们积极促进交通干道互联互通。在骨干路网持续推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支路建设计划,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益,降低管理成本,重点加快天汉大道、北客站至机场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进度,集中力量促成快速交通与主城实现对接。
记者:全域旅游文化区包含哪些旅游内容?
杨占文: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力推进优美小镇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要义,以优美小镇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区域内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进程,围绕五陵原区域,重点加快刘家沟民俗文化村落、老咸阳记忆等小镇建设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都市农业项目。创新都市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农业+文化+旅游”定位,成立都市农业联合社,着力推出精品项目,加快都市农业建设。三是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对接汉唐帝陵旅游规划,加快制定西汉帝陵遗址和秦咸阳宫遗址规划,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加快推进长陵、安陵、义陵等帝陵博物馆建设和大秦文明园区项目建设进度,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工程,打造全域旅游文化区。
坚守规划理念 实现“三个发展”
——访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总规划师李肇娥
记者:您认为在转型发展中,西咸新区的现代田园城市规划能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
李肇娥:目前,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格局初步形成,面对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后的新形势、新特点,坚守“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规划理念,是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制胜法宝,是实现西咸新区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将从根本上保障西咸新区实现转型发展、常态发展、精细发展。
记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肇娥:规划理念从四个方面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一是“核心板块”骨架拉开,大西安新中心聚集效应初显。西咸新区核心板块骨架拉开,未来新区城市中心将呈集中连片聚集态势,逐步形成以丝绸之路能源金融贸易园区为大西安新中心,空港新城商务中心组团,沣东新城三桥现代商贸、科学城科技统筹组团,秦汉新城渭北综合服务组团,沣西新城渭滨现代生活、信息产业组团,泾河新城崇文重点镇、旅游服务组团等为五个新城中心区的城市空间形态。
二是“快捷交通”连接加快,构建对接主城半小时交通圈。西咸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先行,对接西安、咸阳的“五路四桥”和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构建与西安、咸阳主城的半小时交通圈。新区道路网建设累计达709公里,其中近367公里的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北客站—机场轨道项目将成为大西安“北跨渭河”发展的重要支撑;地铁1号线、5号线西咸延伸线,渭河正阳大道桥、沣河富裕路桥、红光路桥、泾河正阳大道桥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正在加速建设。
三是“优美小镇”体现概念,四种模式建设取得成效。西咸新区以优美小镇为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优美小镇”集中体现现代田园城市核心概念,规划建设35个优美小镇,率先启动泾河、五陵塬帝陵带、沣河两岸三大优美小镇片区。以“四个有利于”为标准,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安置型宜居小镇、校企共建型智慧学镇、城市工商资本为主的特色风情小镇、农民自主改造的民俗产业小镇四种模式,同时算好“民生”和“土地”两本账,保障提高农民收入及集约土地,节地率为68%,一批优美小镇已初步建成。
四是“都市农业”示范带动,项目建设初具规模。西咸新区整合提升现有优势农业,引入新型农业类型,以农田、菜园、果林为基底,以农业生产为主体,融入都市观光、休闲等功能,打造西咸新区绿色田园基底。已实施都市农业项目26个,完成土地流转3万多亩,建成了一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项目。泾河新城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沣东农博园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西咸文教园区“都市农业中央公园”,为新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
新闻推荐
9月1日,西安远东第一小学学生诗朗诵《民族魂》。本报记者刘强摄本报记者许梦婷杨辉在学校创新了“抚心礼”,当迎着每一个朝阳,升起国旗、唱起国歌时,学生们都会用手按在心脏位置,“小朋友也需要仪式感...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