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永远的《白鹿原》

来源:陕西日报 2016-04-30 18:07   https://www.yybnet.net/

李杰摄

“老陈是一个很杰出的作家,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会长期存留下去的。对他的去世,我们确实很悲痛。这真的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损失。但是人也没办法,病了没办法。他的去世,对‘陕军团’肯定是重大的损失,但是也没办法。唉……”

——贾平凹本报记者 樊蓉 实习生 牛倩

笑脸沧桑 不朽的忠实

2015年春节前后,陈忠实发现自己的口腔里频繁长出一个个的口腔溃疡,忙于创作与读书的老人最开始并没有把这个小病当回事。然而,就是这个在常人眼里小小的问题最终惹来了大麻烦,久治不愈之下,陈忠实来到了西京医院,经专家会诊后,确认为舌癌。晴天霹雳,震惊、恐惧之后的老人选择了坚强、乐观,坦然面对、积极治疗。由于患病的位置特殊,无法手术治疗,陈忠实及家人选择了放疗、化疗。忍受着放、化疗的各种不适,老人依然在位于西安石油大学的工作室坚持工作。读书、写字。2016年1月,在陕西省作协主办的“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陈忠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人们见到了久违的陈忠实的身影,严重的口腔疾患影响了他的进食,脸颊深深地凹陷下去,日渐消瘦,形销骨立,但精神矍铄。

经过一年多时间前后七八次的住院治疗,人们似乎看到了他治愈康复的希望。然而,病情再次恶化,3月3日,陈忠实入院治疗。这一次,这位坚强的老人没能挺过去,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土地和文学。陈忠实的女儿这样描述父亲:“患病期间,他一直很坚强、也很独立,直到最后头脑都是清醒的。确实病痛很折磨人,但他确实很坚强。”

4月29日上午,位于西安市复聪路教育公寓陈忠实的20平方米灵堂,肃穆庄严。遗像选择了陈忠实先生50岁左右的一幅照片,脸上洋溢着爽朗的笑容。按照中国传统习俗,遗像两边摆放着蜡烛、香,生前好友100余人,在这里一一上香,鞠躬。王仲生教授失声痛哭,这位第一次陪陈忠实走进西京医院的人,参与了很多治疗意见的好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鸿,在从西京医院赶到灵堂后,泣不成声,他告诉记者:“我写了一篇关于陈忠实的文章,本来打算让他在生前能够看到的,可是现在……”

在位于西安市建国路83的省作协院内,一层层摆放着几百个花圈,已陆续有不少作家前来悼念陈忠实先生。29日一大早得到消息后,省作协对陈忠实先生去世一事专程召开紧急会议对外发出讣告并布置起陈忠实的灵堂。省作协将正式展开一系列对陈忠实的追思活动,追思活动时间定为4月30日至5月4日。

送别大师 中国文学界为之哀号

大师离世,中国作协迅速将讣告转发,浙江、重庆、辽宁等各地市也向陕西省作协发来了唁电;一些行业作家协会,如石油、电力作家协会也向省作协发来唁电;此外作家麦家、蒋子龙等以个人的名义发来唁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9日中午,省作协已收到唁电三十多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告诉记者:“得知这一消息,我非常沉痛,陈忠实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大损失。他确实是当代难得的伟大的作家,《白鹿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我在西安两年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刚到西安时他常带我去白鹿原上他自己的樱桃园里摘樱桃,在灞河边上给我讲述他创作白鹿原的情景,还去他的文学馆里参观聊天……我们在一起有很多非常好的记忆,我认为陈忠实是一个在人格上没有缺陷的人,在文学上很伟大的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表达了深深的哀痛:“陈老师是当代文学非常杰出的作家。他真的是一位君子,一位忠厚的长者,品格非常令人尊敬。”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他为人质朴,像他生活的陕北土地一样厚重。相处起来,你会感觉到他具有浓浓的亲和力。”

著名评论家阎刚在听闻陈忠实离世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话:“我太难受了,我已经说不出话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告诉记者:“有人问我他是不是陕西文学领军人物,我说何止陕西,他是全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在与不在是不一样的,他在的时候像一座山一样,给你一种感召,一种力量,他不在了,这个空白是别人无法弥补的。《白鹿原》写完后已经把他整个人掏空了,他把他的生命鲜血全部献给了创作,献给了社会和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以另外一种方式在继续活着。”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说:“忠实不仅是知名作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和领导人。他在扶持陕西省内外年轻作家上不遗余力,他给那么多年轻作者认真撰写评论、书稿序言,从字里行间看出他对这些尚未成名的作者的竭力扶持。他在文学事业潜心创作中的艰辛,那种突破自我朝着文学的最高的目标奋进所经受的磨砺非常令人敬佩。”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说:“他的文学创造对中国来说已经超出他作为一个作家本人的范畴,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推进了各种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有一个高峰式的建设作用。他会因《白鹿原》而不朽。作为一个陕西的乡党,他对文学的追求,对人的和善,将使人永远铭记他。”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受访时表示,他昨天还去医院看望了陈忠实,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当时陈忠实已不能说话,但意识还是清醒的。贾平凹称:“老陈是一个很杰出的作家,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会长期存留下去的。对他的去世,我们确实很悲痛。这真的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损失。但是人也没办法,病了没办法。他的去世,对‘陕军团’肯定是重大的损失,但是也没办法。唉……”

著名作家阿来:“陈忠实读者很多,读者们并不会随着他的逝去而遗忘他,《白鹿原》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程海:“陈忠实这个人为人忠厚,在文学上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真的是热爱文学,他的精神永远长存于世,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不会消失的。”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说:“2016年4月29日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黑色的日子,又一颗文坛巨星陨落了,天空一片黯淡。我们失去了一位仁厚质朴的长者,一位人生的导师和楷模,中国文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标志。《白鹿原》熔铸了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三大传统:鲁迅传统、沈从文传统和赵树理-柳青传统,同时吸纳了西方现代小说中的拉美传统,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乡村小说——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时空限制。”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阎安:“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泰山倾颓了。陈老师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孤峰独高的一个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可以归结为是这种风格这种流派,但是我觉得从文学传承和文学生态的角度来说陈忠实他是一个独立的传承,《白鹿原》对现代汉语叙事文学来说是不可复制的、不好模仿的文学现象,他对当代汉语叙事文学的贡献和意义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未来也值得去研究。我们是在陈老师的身边成长起来的,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那种温柔、博大与刚健,给人感觉就像秦岭一样。陈老师是党培养的作家,所以他一直尽着培养下一代的职责,无论是作为一个长辈,作为一个先行者,作为一个社会将他培养起来的作家。他是非常厚重非常大气的一个人,从人格上、文学态度上来说都是一个典范。”

西北大学杨乐生教授:“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认识到现在快30年了,他是一个外表给人严厉,其实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二十多年前,我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白鹿原》的开头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我一生引以为豪的是结识了陈忠实这位良师益友。”

斯人已去 白鹿原充满忧伤

1997年陈忠实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等。目前,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散文集《生命之雨》、《家之脉》和《原下集》等40余种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

作为扛起当代文坛大旗的重要人物,2011年11月,陈忠实第三次连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自2001年12月在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上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起,他依次当选第六、七、八届中国作协副主席。2013年,陈忠实出版了他的第100部作品《白墙无字》。这本书收录陈忠实在2010年-2012年之间创作的散文、论说以及对话,通过真挚朴实的文字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敏锐观察、独特思考和深沉情感,透露出作家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释放出陈忠实一贯温暖真诚的人文情怀。

在陈忠实的众多作品之中,众人尤多关注的,仍是最经典的那本《白鹿原》,《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200万册,推出点评版、手稿版等,并以秦腔、连环画、雕塑、话剧、电视连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着演绎与传播。2012年,由王全安指导的改编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同名电影,被搬上了大银幕,并且获得了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和金熊奖提名。《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卷,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著名学者范曾这样评价:“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作为一部公认的优秀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后续影响仍不断在发酵,它已激活并将继续传承更多艺术门类中的陕西元素。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他了解白鹿原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尤其是当他看到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创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陈忠实曾经这样回忆过《白鹿原》的出版过程:“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两个编辑从北京来拿稿的时候,作为我来说心里面还很不安,不知道他们会是什么看法。按通常的习惯,一篇50万字的长篇要叫编辑们看完要经过小说组组长还有出版社的领导层层审阅,最后给你一个公开表态,对这个书能出或者不能出,评价如何,估计最少得两个月以上。我想,如果不能出版,我就回家去养鸡。因为闷头写这个长篇写了四年,期间几乎再没有写其他文章,稿费收入基本没有,家里生活一下就会陷入困窘状态。但是我完全没有料想到,在他们从西安拿走书稿以后刚刚过了20天,我就接到了回信,而且评价很好、很高,这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对这个小说的首肯和甚高的评说,对于一个创作者就觉得自己的全部用心、用意都被理解了,就是完全得到了一种共鸣,这应该是一个作家最幸福的时刻。”

时隔这么多年,小说《白鹿原》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和热爱,畅销不衰。

从1993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那一年,就印了70万册。20年来,几乎每年都印10万册。电影上映后,《白鹿原》一年要印50万册。人们不禁感慨一部文学经典鲜活而又持久的生命力。谈及《白鹿原》,陈忠实曾说:“我写的作品里反响最大、最持久的就是这个长篇小说了。20年里,这个书还没有被遗忘,能够被几代读者所喜欢,这应该是对作家最好的褒奖,我也感到安慰。我喜欢了一辈子文学。从初中二年级就喜欢文学,一直到50岁才写完一个长篇,要写这个长篇的时候心里就寄托很重,不说是为国为民,而是自己做了大半生的文学梦。起码这个长篇写成,应该算是我一生喜欢文学的心理安慰,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可以垫棺做枕,不留遗憾吧。”

一语成谶。今天,白鹿原上的桃花、杏花已退去了鲜艳的模样,槐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甜,释放在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不失其肃然和庄重。陈忠实老屋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上,长出了小小的紫红色的芽苞。然而,斯人已去,这古老的院落充满忧伤。

新闻推荐

娄勤俭胡和平会见刘玉珠

本报讯4月29日下午,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在西安会见了来陕调研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一行。双方表示,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搞好文物保护责任重大。要围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弘扬社会正能...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陈忠实的最后日子2016-05-01 18:07
评论:(永远的《白鹿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