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郑昕
绿皮火车在秦巴山区晃悠着前进,需要近7个小时才能从西安到达川、陕交界的铁路小站巴山。在这座每天只有一班客车停靠的站点,与列车经过时拉响的汽笛声一样几十年不变的,是从1981年至今从未停办过一年的巴山路地(铁路和地方)群众运动会。4月26日至27日,被称为“巴山小奥运”的运动会又一次如期举行。这个无充足经费、无固定场地、无明星选手的纯草根运动会,何以一办就是35年?
从消遣到习惯
今年的第35届巴山运动会开幕式上,73岁的“老巴山”贾耀财看着修整一新的篮球场与主席台,嘴里低声说道,“我们当年哪里有这么好的条件和设施啊!”
30多年的变迁沧海桑田,对于扎根巴山的铁路工人来说,变化的是厂房设施、是生活条件,但热爱运动的氛围却始终如一。
1978年,随着襄渝铁路的开通,从各地响应号召的青年铁路工人来到巴山腹地。这些来自西安等大城市的青年工人有限的乐趣之一就是走到建在桥上的车站,看看小站上只停3分钟的那趟慢车。
“都是年轻人,为什么不把体育搞起来?”有了这个提议,贾耀财与十多位工友找出枕木、水管,二话不说就在铁路桥下“巴掌大”的平地上架起了篮球架,这半块篮球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1981年首届巴山运动会的举办地。那时的开幕式上,运动员举着木牌,在《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中陆续登场:松树坡桥隧队、松树坡养路队、巴山养路队……
体育之花萌芽,并且开遍巴山。如今走在不大的巴山镇,体育元素随处可见,球场、健身器材、体育标语、雕塑,以及最重要的,人们对于体育的喜爱。
从言语不通到风雨同舟
你能想象村民放下刚摘的樱桃、带着一家老小坐在山坡上看比赛的情景吗?在巴山,铁路是村民们走出大山的途径,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运动会不仅是他们眼中的“奥运会”,也是一个节庆。
45岁的巴山老乡邓先全,今年特地推迟了外出打工的时间,就是为了一睹巴山运动会。不过对于这位看了20多年运动会的老观众来说,今年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我22岁的儿子今年也参加了运动会,代表村上参加篮球比赛。”他说。
邓先全说,以前信息闭塞,村民们根本就没有体育的概念,能看到人们追着球跑、蹦蹦跳跳,就是靠这里一年一度举行的运动会。“以前我看到运动会上有人赛跑,自己外出打工也时常在工地上跑跑步锻炼身体;现在儿子出去当过兵,接受了新鲜事物,但仍想回到这大山里的运动会来亲自一试身手。”
很多老铁路职工都说,当年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取名为路地运动会,而不是纯粹由铁路人自娱自乐,不仅是因为当时站区人少、组织不起来比赛,还是因为这些说着普通话的外来青年人与操着浓重川音的当地人很难沟通,体育就成了他们共同的语言。
“运动会把铁路和地方拧成了一股绳,铁路人为村民提供便利,村民们为铁路运输和安全畅通默默奉献,才有了现在这样团结互助、风雨同舟的和谐局面。”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工会主席夏传康说。
“奥运精神”遇上“巴山精神”
1990年,巴山铁路职工自发集资401元,以“巴山奥委会”的名义向当年举办的北京亚运会捐款。2009年,巴山运动会的创始人之一、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工会前主席王宝刚作为杰出职工体育工作者的代表,登上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体育成就彩车。体育精神始终在鼓励着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奥运精神。
26日的运动会开幕式上,一封来自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的贺信显示在大屏幕上时,人们掌声阵阵。贺信中写道,远在巴山的深处,有一群热爱体育运动,践行奥林匹克理念的铁路职工和群众,你们坚守着大山深处的这片乐土,在艰苦的环境里乐观向上,不懈奋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充实了精神世界,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35年来,以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为龙头的体育活动,打破了大山的寂静,带来了欢声笑语,实现了以运动强健体魄,用精神回报事业的奋斗目标,让“奥运精神”与“巴山精神”交相辉映。
(新华社西安4月27日体育专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洋凯通讯员信金燕)4月29日上午,在印台区金锁关镇烈桥村村委会院内,金锁关镇党委、政府正在这里举办爱心募捐活动,吸引了许多干部群众慷慨解囊,为村上的白血病患者仵娟奉献爱心。据悉,27岁...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