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裴磊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计划发展七个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为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昨日记者从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为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西安市将开展“千人扶千企”活动。
“十二五”工业投资增速创新高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始终坚持“稳增长”和“求突破”两手抓,通过大力实施政策撬动、项目带动、园区承载、创新驱动、服务促进、信息化引领六大战略,在工业投资、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县域工业、渭北工业区、两化融合等涉及工业发展的重大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三星电子、比亚迪二期、中兴通讯以及4万吨模锻压机等一批大项目和尖端项目都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并成长为西安市工业新亮点。
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8户,其中超百亿元工业企业6户,超50亿元企业8户,超10亿元企业36户。5年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9户。
2015年,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95.89亿元,比2010年增加1265.74亿元;完成增加值1174.67亿元,比2010年增加312.39亿元。工业增速2013年和2014年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2012至2014年,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特别是2013年,工业投资增速达到50.2%,创有统计资料以来最高纪录。
“十三五”重点发展七大支柱产业
会上,记者了解到,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坚持高端、融合、创新、绿色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全面贯彻“1751发展战略”,即围绕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一条主线;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医药、食品加工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七个支柱产业;建设渭北工业区、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五个核心工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为西安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
到“十三五”末,西安市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总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末,致力将西安打造成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今年计划净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
在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16年,西安市计划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重点抓好全力以赴稳增长和强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两项重点工作。
据介绍,今年最大亮点便是西安市计划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千人扶千企”活动,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企业反映问题的收集和协调落实等所有上传下达工作,均由帮扶人员“一包到底”,杜绝人人管、人人不管的现象。要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解决一件,销号一件,切实做到帮扶人员下得去、企业情况摸得准、企业反映的问题有人管,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受偏西北气流控制,近期西安市天气以晴为主,气温显著升高。28日,受冷空气南下影响,西安市有弱降温、吹风天气。昨天,西安天气以晴好为主,早晨最低气温为1.4℃,午后最高气温达17....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