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赵晔华)空气优良天数达256天;率先实现蜂窝煤用户、煤场、党政机关黄标车、燃煤锅炉四项“清零”;累计拆改燃煤锅炉34台;实施减排项目33个;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2015年,新城区治污减霾工作成绩显著,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环保新城分局环境监察大队副队长李海平和队员们的日夜付出。
不断创新的环保工作
李海平2010年从部队转业,刚到环保新城分局,就遇到了“防尘、降噪、控污、宣传”的重任。五年来,李海平几乎每天都要对辖区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检查,工地扬尘、道路保洁、沿路抛洒、沿街焚烧、餐饮油烟、散烧燃煤、锅炉拆改、医疗垃圾、企业排污和各类噪声都是他们检查的重点和范围。“监督企业废水,是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对建设项目实施‘三同时\’监管,是把握住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的关键;治污减霾,是近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而处理群众投诉,努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环保工作者的心愿。”谈及自己的工作,李海平有感而发。
李海平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在污染问题上,他和同事们进行任务分解和科学分类,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环保牵头,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并一起率先开展有机废气治理,率先推行建筑渣土清运扬尘防治“联审联批”。治污减霾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结合,使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1年至2015年市考新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标,且优良天数逐年递增。大队首创的“建筑施工网络备案”和“三级挂牌管理”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环保 谁也不是围观者”
在日常生活中,李海平也时刻关心环境问题。走在路上,看到有人焚烧垃圾、商业音响声音过大,李海平都忍不住上前劝说,“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也是环境的影响者。在环境保护中,谁也不能当围观者”。
针对夜间施工噪声投诉问题,李海平借助群众力量破解环境难题。通过采取“环保牵头、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的形式,搭建建设单位、社区居民、环保执法部门沟通的桥梁,引导群众参与污染治理,赢得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努力,大队接到的投诉也由2012年全年1700多件降到2015年的600多件,其中建筑施工造成的投诉比率由85%下降到30%。
处理投诉时,也会遇到不理解的。2012年某晚,李海平接到投诉,说万年路某工地噪音扰民,到现场后发现该工地没有夜间备案,确实存在违法问题。执法人员要求工地停工,一名工人二话不说,上来抓住李海平的衣领,出言不逊。经过周围人劝说,才把工人拉开。还有一次,凌晨2点多,有群众投诉,且不听解释,硬是在电话中连骂带训47分钟。“站在群众一边,执行国家法律,我不怕威胁,就怕群众不理解,怕群众说咱工作没做好。”问到当时的感受,李海平认真地说。
李海平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治污减霾保卫蓝天民生工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被评为“西安世园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先进个人”、“新城区国卫复审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被评定为年度考核优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超)一位60岁的老太突发脑出血重度昏迷,家人及时送医后,医生发现患者颅内动脉瘤已膨出爆裂,医生及时“排爆”,老太转危为安。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脑外科住院部里,大病一场的梁老太看...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