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迎谨)去年,市政协会议期间,本报以《在西安规划国家梨园文化永久会址》为题,报道了市民革的一项提议。在西安规划国家梨园文化永久会址这个话题,引起多方关注和支持,从而更加激发了委员建言履职的积极性。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市民革又提议着力打造国家级中华梨园文化产业基地。这背后还有故事呢。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音乐、舞蹈、戏曲学院——梨园的发祥地在西安,“唐梨园遗址”就坐落在未央区大白杨村西。“唐梨园遗址”是历史留给西安的文化瑰宝,是最珍贵的唯一性的稀缺文化资源。
去年,在市政协会议上,市民革提议规划永久会址,弘扬梨园优秀文化,开创西安丝路新起点。一经报道后,未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去现场调研,与市规划部门积极协商,争取早日立项。市文物局也及时给予答复,称如果要申报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进行遗址的发掘考证。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和市民网友也建言献策,提供“唐梨园遗址”资料线索。
“这些关心和帮助给了我们信心。”作为参与者,民革西安市委员会未央工委李宁告诉记者,民革西安市委员会未央工委花了一年时间,继续深化梨园文化调研,先后走访了西安秦腔艺术研究院,原梨园研究会会长李尤白之子李布颖,以及原梨园研究会李凯等梨园文化学者,搜集了一批珍贵的梨园文化研究成果,为将“唐梨园遗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申报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依据。
据了解,和去年的提案不同,今年,市民革的提案内容更加具体,建议更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市民革提议,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陕西戏剧文化优势资源,以西安易俗社、三意社两个百年历史剧团作为国家级中华梨园文化产业基地的龙头与核心,形成教学、培训及演出为一体的文化新机制。在国家级中华戏曲文化产业基地规划中,按照历史记载和传统文化习俗,恢复、仿建一批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中国百戏楼群(如多面戏楼、立体戏楼),既可做文化演出场所,又不失为独特的中国古戏楼建筑群景观,形成西安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同时,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戏曲文化为龙头,衍生开发全国音乐戏剧文化一条龙商业产业链。以文化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文化发展,拉动西安文化、旅游业发展,形成西安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娇)昨日下午,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代市长上官吉庆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认为,报告对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的总结回顾全面客...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