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创明(中)给钓友介绍新到饵料
本报记者 刘晓帆
常在渔具店里逛的钓友们都知道,很多渔具店的老板都是半路出家,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不管生意做得是大是小,都众口一辞说干得挺累,还不怎么赚钱。但让人奇怪的是,每年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前赴后继地进入这个圈子。就拿耀州路创明渔具店的赵创明来说吧,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爱好钓鱼才开的渔具店,边玩边把生意也做了”。
生于1968年的赵创明是耀州区南街村村民,1986年初中毕业后,从小爱好钓鱼的他选择到铜川水利局学习水产养殖,成为水产养殖技术员。从不安于现状的他,1991年辞职后在耀州区南街村承包了一个14亩的鱼塘养鱼。因为是专业出身,他的鱼塘不仅出鱼率高,每年收入也十分可观。到1996年初,赵创明承包的鱼塘进入了黄金时期,但赵创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在西安卖鱼时,发现许多来购买的商贩大多也是鱼塘老板,他觉得很奇怪:同是鱼塘老板,自己家里也有鱼,为何还来购买别家的鱼呢?细问之后才得知,这些地方的旅游休闲起步早,当地鱼塘老板并不养鱼,而是将鱼塘建成垂钓园,给垂钓爱好者提供一个玩、吃、住、游一条龙服务。精明的赵创明跟着这些鱼塘老板到他们那调研,不看不知道,一看吓跳。他当时是周末去的,据粗算,鱼塘老板一天的收入让常年养鱼的他自叹不如。
回到家里,赵创明迅速改变思路,将鱼塘改造成了当时铜川地区最大的垂钓园。因为设施齐全,自开园以来,来此钓鱼的人络绎不绝。到了2004年,当赵创明想积攒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建成吃、住、游为一体的农家乐时,鱼塘却被占用了。赵创明说,当时可以说也就是刚能收回成本,除去借的外债,手上就没几个钱。因为开垂钓园,赵创明认识了很多朋友,当他们听说鱼塘被占后,都纷纷劝他干脆干运输,比开鱼塘挣得多,也轻松。但赵创明却有着和别人不一样思路,在开垂钓园时,他经常到西安给钓友们代购垂钓用具,有时他就将鱼线、鱼饵等多购买一些以备钓友取用。当时他是从服务钓友角度出发代售的,但自他代购之后便发现了商机。于是,赵创明下定决心在耀州路中段开了“创明渔具”店,由于诚信经营,老顾客越来越多,凡是钓鱼爱好者没有人不知道创明渔具店的。
为了给钓友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赵创明每年都会组织钓友们比赛,先是在铜川市比,后来就组队到省内外比,出赛的人数也由当初的十余人达到今天百余人之众,每次出赛,“创明”代表队都会斩获金奖。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国内知名的广州狼王渔具有限公司和山东威海名伦渔具有限公司也开始赞助“创明”代表队。赵创明说:“我们每年都会开展数次大型的比赛,像广州狼王渔具和山东威海名伦渔具这样的知名企业都会提供奖品,来参赛的队员也逐年增多。到了夏季,为了满足钓友们的要求,我们要开数场竞技比赛。这不仅给钓友们提供了切磋钓技的平台,其实也满足了我的个人爱好。我是个资深的钓鱼迷,每场比赛,我不仅是领队,也是队员,逢赛必到。这不,由于咱铜川每次参赛队伍组织得好,还得到了国家钓鱼协会的首肯,成为‘国家钓鱼协会西安分会铜川服务站’,是铜川唯一一家服务站。以后我将更好地为钓友们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良的钓具,做诚信经营的楷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韦懿郭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速以及“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家政服务行业。每到逢年过节、农忙时候,全国各地纷纷上演...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