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多乡中心寄宿小学的师生们收到志愿者们捐赠的书籍和衣物
从2010年开始,“黄河十年行”活动就在整个黄河沿岸选定了10户人家和学校,作为定点观察记录变迁的目标,其中位于麻多乡的黄河源第一小学就是其中一个学校,每年,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都会给这里的孩子们捐书、捐钱,今年也不例外。
黄河源第一小学建于1999年,隶属于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去黄河源头的必经之地,距离乡政府驻地50公里,距离县城290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环境恶劣,物资十分缺乏。“黄河十年行 ”第一年到那儿时,就决定把这个小学的师生定为要用10年跟踪记录的“人家”,一起见证黄河源区10年的变化。只是从2013年起,这所小学就并入了位于麻多乡政府所在地的麻多乡中心寄宿小学。
8月12日凌晨,我们一行人抵达麻多乡时,晚上就住在麻多乡中心寄宿小学学生宿舍。整个学校还是一个大工地,除了已建好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整个学校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大家摸黑深一脚浅一脚跟着副校长桑丁塔叶去了宿舍。去学生宿舍之前,桑丁塔叶就告诉我们宿舍是新建的,没有水也没有电,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但是被褥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同行的人表示感谢,称桑丁塔叶为“大哥”,没想到桑丁赶紧纠正:“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差,人都面相老,我才是82年的!”
天亮后,“黄河十年行”的志愿者将带来的课外读物、御寒衣物和其他志愿者捐赠的5000元现金交到学校师生手里。见到远方来的客人,孩子们都很兴奋,对不少孩子来说,眼前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并不陌生,知道这些人是为保护黄河而来的。孩子们也表示要好好学习,与大家一起保护好黄河源、保护好母亲河。接过崭新的课外读物,孩子们表现得很有礼貌,与老师们一起跳起了民族操。这种民族操类似内地中小学生做的课间操,但是比课间操更活泼,更有欣赏性。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与孩子们一起跳民族操的老师几乎都是男的,再一打探,才知道14名教师中女教师只有两三个。我特意问副校长桑丁塔叶,是不是这里的家庭在教育上重男轻女?他说不是,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太恶劣,生活艰苦,女性在这里生活很不方便。问他为什么能在这里坚持着,桑丁说大学毕业后,他先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后来参加统一教师招考,考上了就来了这里, 觉得还是喜欢孩子,对孩子们有感情。
桑丁塔叶的家在曲麻莱县另一个乡,距麻多乡有一定的距离。麻多乡有多大?占地1.48万平方公里,比西安所有区县面积加起来还要大4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作为黄河源所在地的麻多乡地广人稀,只有1000来户牧民,5000多口人。桑丁塔叶说,黄河源第一小学并过来后,麻多乡中心寄宿小学成了全乡唯一一所小学,目前全校只有1到5年级,共127名学生,也有个别牧民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了。由于地广人稀,孩子们上学很不容易,都寄宿在学校,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月来看他们一次,他们则等半年放假了才能回一次家。
对老师们而言,工作也非简单之事。据前几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政府分配到麻多乡的教师一个月工资4000~5000元,而自聘教师一个月还不到1000元,但是分配来的老师能待长久的并不多。由于学生们寄宿,老师们需要24小时陪伴,不仅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还犹如孩子们的保姆,孩子们头疼脑热,做老师的也要操心到。学习条件这么艰苦,入学率、失学率会不会受到影响?桑丁说,前些年入学率确实不高,不少牧民都让孩子从小在家放牛羊,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老师们要长途跋涉挨家挨户做工作,即使到了学校,中途辍学回家放牧的也不少。但是近些年来,这些现象越来越少,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家长就主动送到学校来了。桑丁说,他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意识到不上学就没有文化就没有出路。
除了给麻多乡中心寄宿小学捐书捐钱,8月13日,我们还来到玉树市(县级)第一完全小学,给孩子们送来书籍和捐款。这所学校与内地的中小学情况就比较相似了,校园环境优美、校舍齐全,1500多名学生除来自市区的,也有部分来自牧区,为了上学寄宿在市区的亲戚朋友家,80多名教职工女性占了大多数。随着黄河源头地区被划成自然保护区,政府的禁牧政策以及集中安置牧民的做法让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好事,禁牧有助于植被及黄河源生态的保护;也有人认为不好,改变了藏族同胞世世代代的生活状态。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麻多乡在黄河源头,世代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如此质朴又如此坚韧,是这里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选择了这里?尤其是近些年来自然环境有所恶化,但他们依然坚守。我突然觉得,这里的人们,包括这里的老师,他们是这里的守护者,尤其是这里的孩子,更是黄河源未来的守护者。文/图 首席记者 张志杰
新闻推荐
西安今年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截至5月底专利申请13324件
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中央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记者日前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上半年西安市经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基本都已启动实施,其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