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乡愁散文 读出了家乡的味道 “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散文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西安晚报 2016-08-08 08:54   https://www.yybnet.net/

论坛结束后,嘉宾与青年作家合影留念。记者 尚洪涛 摄

8月6日上午,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西安智德通集团主办、《西安晚报》文化部和《宝鸡日报》副刊部承办的“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散文论坛在宝鸡成功举办,西安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程建设主持了论坛。

散文大赛来稿中

写乡愁的占四成

程建设说,青年散文大赛是6年西凤、15年西凤创始人王延安先生和《西安晚报》联合发起的一个全国性年度赛事。去年,共收到海内外华文写作者散文来稿3000多篇,晚报选发了100篇优秀作品,举办了盛大的颁奖活动,还结集出版了大赛作品集。为引导青年散文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们在每届大赛中都要举办三次采风活动。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国作协和中国散文学会多位领导的肯定。从去年收到的散文来稿中,组委会发现:大约有40%都是乡土乡愁题材。当代青年为什么会对这类题材散文情有独钟呢?乡愁类散文怎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味呢?目前,全国这类散文的写作趋势是什么?为回应这些疑问,《西安晚报》文化部联合《宝鸡日报》副刊部举办这次“乡愁散文与西凤文化”的主题论坛。选择吕向阳、胡宝林和扶小风三位宝鸡籍从事乡愁散文写作,并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的散文家为研究对象。

在当日的论坛上,组委会特意邀请了海南省作协副主席张浩文、宝鸡市作协代主席李广汉、宝鸡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孙新峰教授、《秦岭文学》杂志执行主编陈新明,以及长安大学副教授岳红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石晓博、商洛学院中文系主任席忍学教授、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马平川、诗人柏相等专家学者,对宝鸡籍乡愁散文作家吕向阳的《老关中》、扶小风的《湋川笔记》、胡宝林的《此生此地》三部散文集,进行了热烈而激昂的主题发言。

《老关中》

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西府文化

吕向阳是陕西宝鸡岐山人,年少从军,曾经做过教师,后来在报社工作。他从事散文创作三十多年,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的散文内容广泛,而且多从细节入手,以民俗为视角,获得过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和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老关中》系列散文由《涝池》《窑洞》《厦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等十八篇文章组成。这部今年7月才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是集结吕向阳心中浓浓乡愁的最新成果。

孙新峰表示,吕向阳的散文是一种纯粹的西府文化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在他看来,“吕向阳的写作是建立在乡村文化伦理中心地带的写作,即是一种建立在乡村野史、野趣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写作。西府传说、歌谣,在当时是民间性的东西,经过上千年的岁月积淀 ,把最原始的文化保留下来了。而这些正好是乡土中国最有生命力、最应该发掘和展现的东西,与复兴民族传统时代要求自然接轨。”他还认为,吕向阳的散文创作本身是真正进入散文核心层面的写作。“众所周知,乡村文化主要依靠民间传承,惟其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间\’这些东西远比教科书里的死知识生动鲜活的多,其透过时间空间很优雅地走到了现在。作家作品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引人入胜、脍炙人口的民俗风景,散文为什么能直击人的灵魂,是因为这些上千年流传至今的东西不仅体现民间性,还包含着乡村文化的伦理精神和天地间的道义和良知。读这样的散文,会不自觉地进入对时下人内心的纠偏和灵魂的拷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吕向阳的散文由于高洁性而具备了某种现代性和神性。”

与孙新峰有同样看法的石晓博也认为,“《老关中》用文学的语言还原了当年老关中的生活场景,抢救了关中许多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老关中》是一本关中文化生活的教科书。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还原了关中地区过去的生活,书写了关中的那一段历史,所以说《老关中》也是一本历史书。”70后文艺评论家马平川认为,《老关中》显示出一位报人不忘初心的情怀,也是一位记者的责任和担当。“因为《老关中》确立了散文的‘原乡精神\’,这种原乡不仅仅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上的本根属性、生活的源头、灵魂上的血脉关系。《老关中》真正写出了关中乡村土地内在的生命和力量,写出了农民在挥汗如雨中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坚韧、尊严和价值。”

《湋川笔记》

扶风历史文化地理的集大成者

获得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第二届孙犁文学散文奖的扶风籍80后散文作家扶小风,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湋川笔记》的写作,这是一部展现湋河流域扶风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化散文集。扶小风在历史交叠与文化沉浮中回望故土,将乡愁融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对文化旧迹的巡礼和对岁月的感叹中。

岳红记认为,《湋川笔记》是扶风历史文化地理集大成者。他说,“作者融历史、游记、考古学、金石学等知识为一体,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思考。这类文章的写作难度比较大,需要大量地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要用到一些考察方法,比如田野考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在这行文中也可以看出,扶小风在这一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的审视。可以说,他是用散文的写作方法,加上史学家的思考,来解读扶风县境内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历史事件等。作品文笔优美、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但语言中也带着忧伤、悲愤甚至是无奈来描述、议论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带着读者一起去了解扶风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心灵的启迪与思索。比如书中《遥远的碑记》《谒班固墓》《天子陵》都写得很好,也很有特色。这本书的特点有很多,是值得读的一本好书。”

《此生此地》

一支当下乡村变化状态的心曲

70后宝鸡作家胡宝林,14岁起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南方周末》《陕西日报》《教师报》等报刊。《此生此地》是他为故乡一个村庄的倾情之作,共收录散文 50多篇,分为《寂静的乡村》《老去的时光》《生活在别处》《村庄的忧伤》《此生于此地》 5辑。作品直面当下乡村农民生存与精神处境,深情书写村庄人命运与心路历程。

在岳红记看来,胡宝林的《此生此地》属于“寻根文学”。“作者以自己的家乡雍峪沟为缩影,以纪实手法,用沉重的心情、冷峻的语言比较客观地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关中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出当今社会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农村的吞噬。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形态问题,农村和城市的对立。从中也看出了当今‘三农\’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在这方面以小说形式表现的比较多,而散文方式表现的不多,宝林在这方面是一个突破。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元结构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城乡一体化。”

席忍学则认为,《此生此地》是 一支当下乡村变化状态的心曲。“作者写人方面,有妞妞、三婆、姨妈、父亲、留守儿童、留守空巢老人等。还写麦子、玉米、年事、家乡的椿树、石锤、雪景等自然景物。可见作者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仔细观察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村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作者都写的非常到位。”

呼唤更多返璞归真散文

在“乡愁散文与西凤文化”的主题散文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当下散文的整体现状发表了各自看法,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孙新峰说,在乡愁写作方面,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三大作家”并没有竭泽而渔,他们也只是揭开了文学热土陕西的冰山一角。“吕向阳、扶小风、胡宝林这三位作家的创新创造精神让人钦佩。乡愁散文写作正呈现多维立体状,更加多元化地全面突破。吕向阳的创作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直接切入地下,寻找民族的根、陕西的根。他的散文是关中人情、人性、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景再现了关中乃至陕西的文化、社会,集历史人文文化于一体。 扶小风的创作偏重历史文化,胡宝林的散文重个性情感。”

张浩文说,相比于虚构的文学创作,非虚构写作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度。他建议,青年散文家们更加深入到火热的生活现场中去,“撕开来写,写出疼痛感,做好这个转型社会的记录者”。孙新峰、石晓博等建议,青年散文家应该“像吕向阳一样去写散文,讲格局、讲气度、大文化、大手笔、大气象,陕西散文一定会有很大改观;像扶小风一样去思考,古今结合,紧贴生活去写,才能用自己个性文字回哺脚下这方热土;像胡宝林一样努力去写乡情,创作的散文写出自我的味道。”席忍学、柏相等也认为,三部散文集都有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各自特有的家乡味道,值得所有青年散文家学习和借鉴。

岳红记最后深情地表示:“读吕向阳、扶小风、胡宝林三位散文作家的作品,就像看到了三棵不同年龄段的树,屹立于周原大地,各显千秋。三位作家都是怀着对故乡的眷恋、热爱和思考来写作。80后热情激昂、70后冷峻敏锐、60后内敛深沉,三位的作品让人感觉很亲切,写出了家乡的味道。读三位散文家的作品,就像喝6年西凤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论坛上,吕向阳、胡宝林和扶小风三位散文家还向40位参加采风的青年散文家,分别签赠了自己的散文集。随后,参加采风的青年散文家还与在座的专家学者,就乡愁散文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记者曾世湘  实习生张磊

新闻推荐

城市与广场舞 从争议中走向融合

广场舞大赛为喜爱广场舞的市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记者翟小雪实习生李颖摄广场舞深受市民喜爱,它既能带来快乐,又能强身健体。记者翟小雪实习生李颖摄乐曲欢快,舞姿翩翩,只需要一个小...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乡愁散文 读出了家乡的味道 “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散文论坛成功举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