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剪接胶片
机器正在清洗胶片
修复胶片是件手艺活
孙若玮1984年进厂,已经在洗印车间工作了30多年。
工作人员正在把胶片转成数字4K格式
工作人员正在做药液分析实验
历史悠久的胶片箱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胶片
《红高粱》《大话西游》等很多著名电影都是在这里完成冲印
上世纪70年代用外汇券购入的印片机现在仍可使用
随着胶片时代的终结,曾经辉煌的老西影厂渐渐被数字化洪流所“淹没”。厂区的西北方有一座独立的二层小楼,这是此次要探访的洗印车间。
经历西影辉煌时代
曾为《红高粱》做后期调色
走进车间,酸酸的药水味儿扑面而来。顺着味道走过一个充满年代感的楼梯上至二楼,时光在这里仿佛停住了:看片台、剪接机、正在转动的胶卷、一个个埋头过片儿的师傅……
这种味道,没人比孙若玮更清楚。孙若玮1984年进厂,已经在洗印车间工作了30多年。他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熟悉这里的每一台机器、每一盒胶卷。 正如冯小刚在拍完《1942》时所说,“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
“能够经历中国电影胶片制作最辉煌的时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当一辈子为之辛苦、为之骄傲的冲印技术渐渐被时代所淘汰时,孙若玮难掩心中的失落与无奈。
据孙若玮介绍,最辉煌的时候,洗印车间有七八十个工作人员,《大话西游》《红高粱》《老井》等很多经典影片都是在这里冲印的,他还曾与张艺谋一起参与过《红高粱》的后期调色。然而现在,整个车间只剩下五个人。车间里的几台上海牌35毫米显影机是1974年产的,至今仍在使用,清洗300米的胶卷需20分钟,每年从这里走出的胶卷约有30多万米。
诠释“工匠精神”
“几百年后回头看,这就是文物”
现在,导演基本上都不用胶片拍电影了,西影洗印车间的工作内容也由原先的冲印为主变成了清洗为主。然而,在孙若玮身上,仍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据孙若玮介绍,工作人员先进行综合评估,即就拿到手的胶卷的粘连、霉斑、裂痕等情况进行物理鉴定,进行细致处理和剪接后才能进入清洗环节。清洗,主要是清理霉点、油渍和橡皮胶,让胶片重归干净和平整。清洗过程必须非常谨慎,多数老片子都没有备份,一旦损坏,意味着永远失去。和物理修复一样,胶转磁也是个修复的过程,全国只有上海、北京、西安、长春四个城市的技术厂能够做到,西安主要就是指西影。
即便困难重重,但工作人员都坚信修复是没有止境的,正如孙若玮所说,虽然胶片时代过去了,相关的老手艺也将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是电影工业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几百年后回头看,这就是文物,是要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因此意义格外重大。
图/文 记者 窦翊明
新闻推荐
李强自费看奥运记者闫斌摄李强与奥运会工作人员合影记者闫斌摄马拉卡纳体育场,巴西球迷的圣地。昨日,这座足球殿堂与奥运会首度产生“化学反应”——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在此举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