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烤肉,融入植物香与肉香的奇妙结合。
西安特色小吃凉皮。
涮闯闯与香辣面筋。
麦坤 文/摄
7月,顶着40摄氏度的室外高温,古城西安,我们来了。
甫到西安,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众人直指回民街。
车子穿过西安鼓楼门洞,眼睛还没把鼓楼看个真切,人就已经进入回民街了。回民街其实是一个区域的总称,包括北院门、化觉巷、西羊市和大皮院等街道,据说因汇集有10多座清真寺,回民依寺而居,因而得名。游客来到西安,大都先从北院门进入回民街区,我们也不例外。踩着脚下的青石板路,遮着头上的槐树绿荫,西安的燥热顿时消除不少。街道两旁的店铺,经营食物的占了大多数,夹杂着一些出售辣椒香料、回民服装、地方土仪的店面,店主无论面部特征还是身上服装,明显可以分辨出其所属民族回族或是西北各民族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西安作为通往甘肃、新疆必经之路的地方集聚特色。
在回民街,很容易就会被独具特色的食物搅热。红柳烤肉、肉夹馍、桂花糕、馕、锅盔、老酸奶、凉皮、牛羊肉泡馍各样特色小吃,如排山倒海一般涌入眼睛。孩子们早已忍不住,在红柳烤肉摊子前停下来,每人点了一串。红柳烤肉得名于穿肉的棒——用的是红柳枝,削尖一头穿进数块羊肉,炭火烧烤的过程中撒上西北特色香料与辣椒粉,鲜羊肉经炙烤后,散发出清新的红柳植物香气,混合着当地辛辣的香料,我们吃得满嘴喷火还是一脸满足感。
孩子的爸爸在一家卖馕的店铺前驻足,只看那维吾尔面孔的店主,用一根铁钩子从烤炉里一只接一只地钩出大圆馕,直径有二十多厘米,新鲜出炉的馕的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馕面色泽金黄色泽,状如虎皮。看着过瘾不如吃在嘴里,孩子的爸爸忍不住掏钱买了一个,吃到嘴里香酥而带着面筋的韧劲,很有嚼头,好味道让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看起来那么大的一只馕,不消三分钟就被我们几个人干掉。孩子的舅舅还买了几只肉夹馍,众人满嘴和着羊肉的油香、馍的酥香时,肚子已然有些受不了了。孩子爸不断“告诫”站在老酸奶摊子前的孩子们:“我们还要吃定家小酥肉,不要吃太饱啦!”
走完北院门,拐入大皮院,定家小酥肉的店面就到了。说实在的,这店面实在简陋,但里里外外坐得满满当当,大家都是冲着上过央视的定家小酥肉而来的。吃定家小酥肉,其实就是两样食物,小盆秘制蒸羊肉和一碗蒸米饭。夹一口裹着浓汤的肉放入口中,蒸得绵软的羊肉外包裹着一层酥韧的粉,滑嫩筋道之余,有一种说不出的香,不止是羊肉的香,也不止是炸粉皮的香,又不是调味料调出来的香,香得让人一口接一口地大块吃肉,居然也不觉得腻。大块吃肉后的后果,面对鼓起来的肚皮,对其他美食只有流口水的份儿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赶紧点上闻名遐迩的陕西“biangbiang面”,宽宽的面皮从热腾腾的汤锅中捞出,放入一只大海碗中,浇上肉末臊子和油泼辣子,号称“陕西十大怪,面条宽得像裤带”的著名面食就来到我们面前,搅拌之后吃上一大口,但觉筋、弹兼备,香、辣兼美,十分过瘾。
在回民街转了两趟,算是多方面感受了陕西美食,从舌尖上品出了陕西人的饮食特点:既热且辣。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采用烤、烧、蒸、煮、熬、烫等烹饪方法,热气升腾之中,主要添加的调料就是辣子,而且是用热油搅拌而成的油泼辣子,这热辣程度就可以想象了。最令人称奇的是,三伏天里,回民街上有不少戴着白色帽子或头巾的回族男子和妇女,在无空调的露天餐桌前涮串串、打火锅,看着锅里翻滚的红彤彤的辣子,以及锅边满脸笑容的人们,我们惊叹他们对热辣的深爱。
想想也不出奇,陕西人早就用高亢嘹亮的信天游、豪迈欢腾的腰鼓、自由奔放的大秧歌,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热情豪放的性格。过去在图画中看到陕西人家在门两旁、房檐下挂着辣椒,以为是装饰品,现在知道,因为辣椒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在房子最显眼的地方随时挂着,以便晾干、磨粉、泼油,做成他们至爱的热辣美食,与他们骨子里的性情相得益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岳峰)8月23日,西安市召开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现场会。会上,曲江文旅大唐芙蓉园介绍了其率先在全市开展燃气锅炉低氮改造经验及工作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曲江文旅大唐芙蓉园燃气锅炉降氮改...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